全剧描写了明代正德元年,宦官刘瑾横暴专权。王阳明因触怒刘瑾被贬官至贵州龙场驿。在谪居贵州期间王阳明,于龙场悟道,创立“致良知”的心学理论,并多次受邀到贵阳“文明书院”讲学。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起兵十万南昌谋反,王阳明发挥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弱胜强,三十五日便平息叛乱,生擒朱宸濠。但如此旷世奇功却被兴致勃勃御驾亲征的正德皇帝当成“抢功”之罪,幸得席书等正直大臣的斡旋才得以免罪。为使江西百姓免遭战乱之害,王阳明冒死劝谏正德班师回朝,结果触怒正德,只得告老还乡。回到浙江余姚老家的王阳明潜心学问,开坛授课,学术思想影响更广,直至嘉靖年间……
明代思想家、军事家王阳明也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大幕拉开,年轻的王阳明,因为上疏直言得罪宦官刘瑾,被打入京城诏狱。从京城诏狱到军中大帐,从贵州龙场到余姚老家,王阳明传奇一生中的闪光节点,一一展现在舞台的聚光灯下:被贬悟道,立院讲学,平定叛乱,病逝归途……不同的场景,交织出王阳明人生经历的不同阶段对于世界、人性、爱情与生命问题思索的吉光片羽。
当下部分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往往结构简单却情节松散,充斥大量俗套桥段。崔庆鹤告诉记者,《王阳明》采用了一种新颖的“穿插式结构”:短景和长景交替,公共场景与私人场景互陈,喜剧场景与悲剧场景交接。穿插式结构蕴含了多种复杂因果关联,营造出一系列网状交织的戏剧冲突,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话剧《王阳明》开掘了“悟道”说中的非理性因素,更借鉴了现代派戏剧的表现手法,让王阳明遭遇了一番现代式的“主体异化”和“精神分析”,在对自我的拷问中最终超越自我。“阳明洞中”一场,别开生面,堪称全剧“戏眼”。独身一人,洞中面壁的王阳明,与“穿越”而来的一干人物,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贵州险恶的地理特征带来的“极限境遇”,催生了阳明心学,并超越地域时空的限制,成为“天下之学”。“贵阳书院”一场,“王阳明舌战群儒”是对阳明心学进行现代性阐释。来自现实生活的痛感、“龙场悟道”式脑洞大开的奇妙瞬间、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高人格以及这种人格遭遇破坏性打击的同情,给观众带来深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