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是魂 是文化建设的根本
和智的一切服务均从理念开始
以创新缔造学校的文化力、品牌力!

名人雕像:凝固的城市记忆

    从城市景观雕塑设计或可感受到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一件优秀的景观雕塑,携带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基因,似乎静静地诉说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成为城市的标志和象征。透过一件雕塑景观雕塑设计的作品,就能感受一座城市。

    4月23日,招商局集团纪念袁庚百年诞辰暨袁庚塑像揭幕仪式在深圳蛇口举行。作为《袁庚》雕像的创作者,著名雕塑家、广州雕塑院副院长陆增康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无论袁庚的家人,还是广大的观众都无不赞叹:雕塑家令一位改革者、一位长辈“活”了——袁庚,正面朝大海,意气风发,向我们走来。

    无疑,陆增康将充沛的情感融于高超的艺术语言中,创作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让城市增添了一个话题,一段故事,更让现代都市增添了人文情怀

    城市公共景观是具有社会性的,无数有识之士和艺术家都在以各种不同方式试图来改变我们的生活空间,让城市森林中散发出艺术的芬芳,留下城市独特的印记和品位。

    陆增康正是为城市公共景观艺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和坚守者,作为艺术家,他创作了大量名人城市肖像;作为艺术推手,他组织雕塑家参与天河路商圈首批雕塑建设项目;作为“走出去”彰显华人整体文化形象的中方策划者,他与广州的5位雕塑家将作品入驻美国堪萨斯州奥佛兰帕克公园的“中美文化雕塑园”;作品《演进》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唯一公选出来的奥运雕塑作品安放在新西兰的吉斯本。陆增康用自己的作品,为城市增添别样的风景。

    如何提升城市规划中对公共艺术品的介入?我们的城市需要什么品位的城市景观?我们邀请了陆增康先生和文化学者冯镜明先生进行探讨。

    广州日报:《袁庚》雕像的委托方在全国海选了很多雕塑艺术家,经过多方面考量后,最后决定由您来创作。创作大家心目中熟悉的公众人物,难度在哪?

    陆增康:袁老是一位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既是为实现目标不懈奋斗的实干家和领袖,也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长者。考虑到这些因素,我选择以充满自信的神态笑容,阔歩向前的身姿,海风吹拂具有动感的塑像造型,无论从体态、步履还是神情上都尽可能接近原形,将“改革者袁庚”的形象凝聚在这一刻,向后人传递“向前走,莫回头”的时代精神。

    广州日报:如何让自己的名人肖像雕塑能成为城市中具有生命的一部分,而不仅是简单的陈设?

    陆增康:名人肖像雕塑是具有纪念意义的雕塑,不同于一般公共艺术品。它除了具有地域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这片土地上,环境的影响力和公众的认同感。提高地域的文化艺术品位,这正是城市公共景观的功能。名人雕像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对公众人物的纪念性;二是对本地人文环境具有导向性作用。

    冯镜明:陆增康先生对人物的领会很深,和家属、委托方的沟通也很到位,这是他这次创作《袁庚》成功的重要原因。公共景观艺术的创作方式不同于个人体验式的架上雕塑,但很多艺术家一定要坚持按自己的意愿来创作,而没有充分考虑委托方和人物家属的意愿。所以,在这种具有公共景观性质的艺术品的创作,

    如何平衡这种创作取向是很关键的。

    广州日报:作为一位长期关注城市空间的雕塑家,您如何看待公共艺术的文化属性和价值?

    陆增康:造城的速度和规模往往是衡量一个城市的经济能力的指标标准,而衡量文化的指标是什么?一个城市的文化是否吸引人,不单是建几个美术馆、博物馆,规模有多大,关键要看里面有什么?很遗憾,很多新建的博物馆里面可看的东西很少,甚至有很多赝品。对城市建设中对文化定位的模糊,我曾在省人大会议上提议,呼吁在城市规划中,在环境造景方面文化元素不能缺失。特别在规划阶段,规划部门要提前介入,尽快纳入公共艺术品,政府应该加大一定比例的公共艺术资金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从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现在的现实是,一方面,公共艺术大多是与建筑,环境,园林等整体打包给承建商的总项目当中,往往成为工程项目附属的一部分,没有明确的文化公共艺术品的规划,没有标准,没有定位。这样就造成了价低者得,直接造成作品空洞、制作粗糙没有艺术性可言。

    另一方面,在旧城的改造和新城的开发中,没有看到公共艺术对环境画龙点睛的作用,没有相应的规划考虑文化艺术品的安置问题。反而,对于园林、树木规划者会考虑到承重问题。广州的花城广场就面临这个问题——由于前期规划中没有考虑到设立公共艺术品的问题,当地下空间已经被开放后,再放置雕塑则要考虑到地面承重问题。还有个现象就是临时盲目添加,没有考虑和环境的协调性和平衡性。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

    我认为,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是值得借鉴的,城市公共艺术空间与生活成功融合的范例,在这里,建筑和公共艺术品没有边界,自然天成,融为一体,大到雕塑,小到门框、楼梯扶手,都是一件艺术品

    冯镜明:国外有几件雕塑让我记忆犹新,法国马赛街头有一件《旅行者》 的雕塑——仿佛被掏空的身体,像是漫长的旅途中被时间消磨了一般。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河滩边,雕塑家鲍乌埃尔·久洛浇注制作了60双不同的铁鞋,取名叫《多瑙河畔的鞋》。这种情景式雕塑,都是因应环境来进行创作,给人产生视觉上的不同感观,让人过目不忘。

     在中国搞城市雕塑存在的问题是:艺术创作和环境是割裂的,艺术家都是按自己固定套路去创作,然后再拿去摆放。城市规划者没有这种前瞻意识,没有引导艺术家进行和环境相配备的艺术创作。我觉得,广州的环境公共艺术创作可结合城市的自身特点,做点与水有关的作品,比如在珠江边、东濠涌、荔枝湾涌等地段就可以做一些与水有关的公共艺术景观,达到与环境的无缝对接。

     广州日报:通过雕塑,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和城市的品位,您觉得我们的城市公共艺术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征?

    陆增康:我的肖像雕塑大部分是委托和邀请的。我几乎不参与投标,我不接纳这种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名人肖像雕塑创作如何体现神韵?我的心得是:以神塑形,以心塑形,神形兼备。传统的学院派一般要求形体要准,一开始就纠结于形体结构上。而我恰恰相反,我把第一感去捕捉人物的神态、神韵。包括人物的气质、眼神、内心世界的微妙感受。然后再通过艺术手段完善形体、五官等外表特征的表现,以及平衡形体的准确性,达到神形的协调。神韵如灵感一样,一闪而过,必须第一时间抓住它,所以,我偏好于写意性的雕塑,对神的捕捉而不拘泥于形。

    冯镜明:雕塑凝固的形象语言,是关于一座城市的记忆。从某种角度来说,一尊雕塑就是代表一座城市的符号。广东在城市景观方面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广州的《五羊雕像》、珠海的《珠海渔女》,深圳的《开荒牛》等作品,以鲜明的南派雕塑风格塑造着岭南城市形象,曾在全国一度独领风骚。这些雕塑,是人们了解城市的一种方式,一种难以忘怀的形象记忆。

    雕塑是环境公共艺术,它需要与环境协调一致才能凸显和映衬出雕塑之美。但囿于历史因素,广州雕塑在旧城区的确已难有施展拳脚的空间,只能是结合旧城和商业改造见机行事,广州的城市雕塑未来的重心无疑将是在新城区。前两年,天河路商圈迎来了首批雕塑作品,陆增康的作品《雀跃的童年》也被安放于万菱广场周边的绿化带上。这是国内商圈建设历程中少见的精品工程,标志着天河路商圈文化艺术内涵的日渐浓厚,文化品质得到的进一步提升。

    广州日报:一些雕塑家室内雕塑做得很好,但没有户外经验。由于观看角度的改变,往往发现比例不协调的瑕疵。经过多年,国内做环境雕塑有什么改进?

    陆增康:这个问題很多雕塑艺术家会遇到。贝聿铭在罗浮宫的金字塔形的公共景观,造型、材质都和周围的环境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第一眼觉得有点不协调,但慢慢就会觉得有一种对比、反差的兼容。公共艺术与环境的协调,主要与内容、造型占据的空间相关。亨利摩尔的雕塑没有时空感,放在古建筑或现代建筑环境里都很和谐。而有主题内容的雕塑则需要特定的环境来相配备。

    李春经多年的探索,在艺术的道路上,研磨古今,以深厚的修养、独特的笔墨,把山川花鸟万物之趣付之笔端,融于纸上,逐渐形成了个人画风,尤其是强调以形写神,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探索和发展,作品大气中见细腻,体现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真理。

    4月9日,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首届院聘画家的受聘仪式在北京李可染画院举行,王鲁湘任首任院长。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成立的宗旨是为了凝聚更多的青年艺术家继承和发扬李可染先生的学术体系、艺术思想,传承中国画艺术,为优秀的中国画青年艺术家搭建一个专业、严谨的学术性平台。


     广州日报:通过雕塑,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和城市的品位,您觉得我们的城市公共艺术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征?

    陆增康:我的肖像雕塑大部分是委托和邀请的。我几乎不参与投标,我不接纳这种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名人肖像雕塑创作如何体现神韵?我的心得是:以神塑形,以心塑形,神形兼备。传统的学院派一般要求形体要准,一开始就纠结于形体结构上。而我恰恰相反,我把第一感去捕捉人物的神态、神韵。包括人物的气质、眼神、内心世界的微妙感受。然后再通过艺术手段完善形体、五官等外表特征的表现,以及平衡形体的准确性,达到神形的协调。神韵如灵感一样,一闪而过,必须第一时间抓住它,所以,我偏好于写意性的雕塑,对神的捕捉而不拘泥于形。

    冯镜明:雕塑凝固的形象语言,是关于一座城市的记忆。从某种角度来说,一尊雕塑就是代表一座城市的符号。广东在城市景观方面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广州的《五羊雕像》、珠海的《珠海渔女》,深圳的《开荒牛》等作品,以鲜明的南派雕塑风格塑造着岭南城市形象,曾在全国一度独领风骚。这些雕塑,是人们了解城市的一种方式,一种难以忘怀的形象记忆。

    雕塑是环境公共艺术,它需要与环境协调一致才能凸显和映衬出雕塑之美。但囿于历史因素,广州雕塑在旧城区的确已难有施展拳脚的空间,只能是结合旧城和商业改造见机行事,广州的城市雕塑未来的重心无疑将是在新城区。前两年,天河路商圈迎来了首批雕塑作品,陆增康的作品《雀跃的童年》也被安放于万菱广场周边的绿化带上。这是国内商圈建设历程中少见的精品工程,标志着天河路商圈文化艺术内涵的日渐浓厚,文化品质得到的进一步提升。









每个梦想,我们都鼎力相助
有关服务的更多信息,请联系
132 3832 2962 易小姐 / 132 3838 5182 高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