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上海举行第五届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表彰活动,旨在进一步从制作、播出、产业、人才等多个环节加大对国产纪录片的扶持引导力度,发挥优秀作品、制作机构、播出机构和创作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伯璟文化”)入选“优秀制作机构”,是唯一获此殊荣的民营纪录片公司。
甘肃,是“伯璟文化”梦想起飞的地方。浸润着甘肃文化的养分,他们的每一部重要作品,都烙刻着鲜明而又浓烈的“甘肃故事、国际表达”的印记。
一、透过梦想的镜头,让世界张望甘肃
在甘肃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建仁眼里,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丰度位列全国旅游文化资源排行榜第五位,独具历史性、地域性、多元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等优势,很适合打造文艺作品,特别是倚重以客观真实为基准的纪录片文本,只待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来潜心挖掘、整理、推广和传播。
2006年,在拥抱商业电影的热潮中,“伯璟文化”诞生了,相继成立的还有他们的兄弟团队——甘肃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这个以纪录片创作为主的团队,很会讲故事。他们年轻,有开创性,站位高,视角新颖宽广,能熟练运用国际化的艺术语言。他们中有不少甘肃人,胸怀深沉的家乡情结和文化情怀,致力于传播和推广甘肃文化。他们把镜头对准了广袤的甘肃乃至西部地区——
2010年,以一个西方探险家眼中的植物王国的视角,摄制了第一部纪录片《迭部·洛克心中的伊甸园》,即获得日本北海道“首届亚洲旅游电视电影节”优秀作品奖。
之后,相继推出了以西和乞巧节为题材的《寻找失落的女儿节》,表现礼县秦早期文明的《寻秦》,探秘文县白马藏族文化的《探秘东亚最古老部族》……拍摄了《秦州大宅门》《石破天惊的秘密》《卓尼土司》《帝国的黎明》《金城兰州》《凉州会盟》《兰州蓝》等自然、人文、历史、民俗、纪实类作品。还涉足党史题材,拍摄了《两当兵变》《北上——长征在哈达铺》《陕甘星火》《东湖梅岭毛泽东》等反映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纪录片和理论文献片。
2012年春天的一次朋友聚会上,有人对“伯璟文化”董事长李东珅提议:“你是甘肃人,为什么不做一部《河西走廊》呢?在这个行当,如果做一部《河西走廊》,将真正成就你的地位和事业。”三年磨一剑,2015年,10集人文历史纪录片《河西走廊》甫一问世,即成为业界翘楚。中央电视台数次重播,网络点击率更是突飞猛进,豆瓣网评分高达9.5。《河西走廊》在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的表彰中获得“优秀系列片”,是甘肃题材的纪录片第一次获此殊荣。
2016年,借助建党95周年的重大宣传节点,北京的“伯璟文化”和“甘肃伯璟”联合承制了党史类纪录片《重生》,这部片子在此次表彰中获得“优秀理论文献纪录片”大奖。该片以独特的叙事视角与当代生活相融,播出后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入选“理想照耀中国”红旗飘飘全纪录主题纪录片系列片经典作品,获得第六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音乐音响奖、2016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纪录片等奖项和称号。
2017年,“伯璟文化”跟随歌手李玲玉和西游专家李天飞从扁都口出发,依据西游小说章回的线索,摄制了探索留存于张掖西游传奇的纪实作品《张掖〈西游记〉寻踪》;还推出了纪录片《新华书店》,按照时间脉络回顾了这家老店走过的80年风雨历程。
综观“伯璟文化”近10年来创作的20余部作品,都立足西部、以甘肃题材为主,选题具有全国意义和重大典型性,内容开掘具有历史趣味和纵深度,特别是以敏锐的前瞻性和判断力,借助重要时间节点和国家战略,在纪录片领域扮演着通晓政策、助力宣传的重要角色。
央视《探索·发现》、纪录片《河西走廊》《重生》总撰稿邓建永说,像《河西走廊》这样具有国际性的超级题材,现在已非常稀缺,“伯璟文化”能敏锐地抓住并坚持做出来;在党史题材浩如烟海的情形下,以《重生》为题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这28年的奋斗历程,并且有自己的角度和叙事策略,都非常了不起。
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登渤认为,这些作品首先在历史的叙述上有深度,对甘肃历史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时代价值开掘得比较深,有些见解对今天的人们重新认识甘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河西走廊》以“关乎国家经略”之姿暗合“一带一路”倡议。其次,所有作品都有浓重的历史趣味感,如《凉州会盟》,把历史人物的个人遭际、时代风云和国家命运相结合,以娓娓道来的故事和人物的命运变化来引导人们走进甘肃的历史和风物,从故事的讲述中传达历史见解,论和述结合得非常好。
优秀文化作品,是民族的心灵史,是民族文化的眼睛和窗口。
“伯璟文化”的作品打开了走廊文化墙设计这样一扇窗。
著名音乐家雅尼说,《河西走廊》有助于让世界从另一个视角来了解中国。
王登渤说,通过这些纪录片既能引发人们对当地历史、文化、风物、遗存的关注,还能告诉人们许多鲜为人知但又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提高了甘肃历史文化在中华文化整体格局中的地位。
杨建仁说,进入文化旅游阶段,文化的传播力对一个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伯璟文化”把甘肃文化置于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来考量,并用国际化的手段表达,影响力非常大,不仅是对甘肃文化品牌的提升,更是对甘肃形象的提升,彰显了一个民营企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二、一个团队砥砺前行,且光芒愈显
抵达艺术的胜境,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伯璟文化”也经历过挫折。
可喜的是,他们一路走来,一路成长,一路思考,一次次重新审视并调整既有艺术经验、审美观念,并使其日臻完善。
邓建永说,这个有抱负的团队,做了很多尝试。
首先,吸纳接近学术前沿、思维开放、视野开阔的中青年学者,建立强大的学术团队,做功底极其扎实的“学术本”。《河西走廊》是“学术本”概念首次被引入纪录片创作,专家团队30万字的学术报告,为制作团队二次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彻底放弃同期声和出镜采访,通过情景再现完整清晰地讲述故事。在邓建永看来,专家出镜,容易破坏画面的质感和完整,而且通常把有争议或不容易转化成画面的内容交给专家去说,是把责任推卸给专家,是一种“偷懒”的制作办法。一般来说,纪录片制作经费紧张,讲述历史的图像资料又少,要想把专家学者都难以搞清楚的事情通过情景再现的画面客观准确地表达,对制作者来说难度特别大,到目前为止,一般的纪录片公司都做不到。
走廊文化墙设计采用了电影化的叙述手段。该团队的执行导演赵启辰,电影科班出身,在纪录片创作中采用电影化、故事化的视觉表达,引人入胜。《重生》中,赵启辰更是采用了全情景再现的手法拍摄,以电影质感的镜头语言讲述故事,虽以解说词来推进剧情,但会穿插部分演员带台词的表演,是纪录片和电影拍摄手法的精妙结合。
走廊文化墙设计从《河西走廊》开始,全部采用有良好素养的专业演员演出。只有专业演员才精确地知道机位和如何走位,使演绎充满张力和感染力。邓建永说,由于费用很高,过去很少有团队这么干。
时间,一点一滴,将一个团队磨砺成金。
如今,“伯璟文化”把电影工业的管理思维模式带入纪录片创作,确立了“伯璟风格”和“伯璟标准”。对每个镜头拍成什么样,用什么尺寸的镜头拍,整部影片呈现什么气质,都做了规定,设定了验收标准。
他们还探索出了一条工业化的生产流程——首先对接策划团队,根据纪录片题材的不同邀请相关学者先出“学术本”;撰稿团队将“学术本”形成文学本;拍摄团队将文学本改成拍摄脚本并进行拍摄;之后交给剪辑部门,最终延伸至宣发部门。这是一种提升成片“保底值”的做法,保障了每一部影片的保底质量;这是一种批量化生产的流程,保证了该公司纪录片创作平均每年50%的增长数量。
入选“优秀制作机构”,是对“伯璟文化”过去一年甚至几年来整体制作质量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认可,也意味着民营公司已崛起成为纪录片市场一股强劲的力量。
三、这条路很辛苦很漫长,非弘毅无以致远
我省是纪录片资源大省,但走廊文化墙设计市场整体呈现仍略显活力不足。虽然全省目前注册备案的影视公司有200多家,但每年有成片出品的公司只有20家左右。创作中,“伯璟文化”也遇到过重重困难,但他们坚定不移地践行着“甘肃题材,西部风格,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创作理念。
纪录片创作是艺术,更是技术。“伯璟文化”从2010年起在技术层面拉开国际合作的序幕并延续至今。《河西走廊》邀请到世界著名作曲家、演奏家雅尼担纲作曲,艾美奖最佳摄影布莱恩·麦克达马特担任摄影;《金城兰州》邀请《纸牌屋》片头作者,美国资深延时摄影专家安德鲁加盟;《重生》起用热播美剧《纸牌屋》的摄影、灯光团队十余人,呈现出电影级的精良画质。这些国际大师,在以我们的表述方式下加入,不仅提升了作品的技术品质,还带来良好的国际传播渠道。
2015年,“伯璟文化”成立国际摄影师经纪部,作为纪录片第三者定价方,签约以往合作过的摄影师,借此完善中国纪录片产业链,并了解世界纪录片的需要和风向,以便更好地传播中国的声音。
杨建仁和邓建永都认为,目前,“伯璟文化”的技术力量在全国已遥遥领先,且发展势头旺盛,能超越它的民营机构很少。
获奖后,李东珅出乎意料地平静。他说:“是甘肃的历史文化资源给了我们雄厚的题材支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给我们这个奖励,不是我们做得有多好,我理解还是一种鼓励,一种对民营纪录片企业的鼓励,而伯璟,只是这些民营企业的一个代表。”
他提到了母校兰州一中的校训: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理念是魂 是文化建设的根本
和智的一切服务均从理念开始
以创新缔造学校的文化力、品牌力!
和智的一切服务均从理念开始
以创新缔造学校的文化力、品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