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的背后,是南明区委、区政府按照中央、省、市法治建设要求,把法治南明特色品牌建设作为推进依法治区进程的重要战略,坚持党委总揽、服务大局、法治惠民、务求实效,全面提升城市法治品位、提升该区法治化水平作出的不懈努力。
法治南明 秀甲天下——南明区打造法治建设纪实
日前,南明区出台了《关于实施“全面依法治区·共建法治南明”行动计划的工作方案》。根据《方案》要求,南明区将在打造“五个一”法治文化品牌的基础上,通过“三个打造、四个建成、六个加强、九项机制”,即打造法治特色品牌建设文化品牌、法律服务市场的“红色品牌”、花果园“律师楼宇”服务圈;建成律师行业组织、“大数据+人民调解”工作模式、社区矫正信息化数据平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基层民主法治创建活动;建立“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机制、以案释法机制、政府工作人员学法用法机制、“法律服务进项目”机制、社区矫正配套工作机制、依法决策机制、权力清单制度长效机制、“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作机制、企业“法律体检”工作机制,进一步擦亮南明法治文化品牌。
毋庸置疑,这又将是南明法治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打造特色品牌建设法治文化方面,南明区司法局以“法廉润南明,正气腾青云”为主题,选址青云路的滨河“帆影广场”,建立了该区首个法治廉政文化广场。现在,该区常在此开展宪法宣誓、“万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等主题活动,培养公民的法治信仰。
在打造特色品牌建设法治文化代言人方面,南明区司法局于2013年公开征集到“普法使者”卡通形象——兰花娃“明明”。“明明”以贵阳市花“兰花”为创意,在彰显南明特征的同时,蕴含光明、希望、清明、廉洁等含义。此后,南明区启动“明明”送法进万家系列活动,以“明明”为模子,制作普法钥匙扣、手纸巾等实用宣传品,送法进社区、乡村、企业等。2014年,南明区司法局又公开征集到普法歌词《明明之歌》,以此打造“明明”系列普法品牌。如今,“明明”普法使者已在南明家喻户晓,成为名符其实的“法治文化代言人”。
在打造特色品牌建设法治文化大舞台方面,南明区司法局把法治文艺创作作为突破口,全面发动群众,创作了一批具有本地区、本行业文化特色的法治文艺作品。通过此举,引导群众在创作中体验法治文化,感悟法治理念。目前,南明区法治文艺队伍创作了音乐快板《赞法律援助》、歌舞《亲亲老干妈》等30余个法治文艺作品。
在打造特色品牌建设法治文艺队伍方面,南明区司法局立足法制宣传队伍建设,在创新思路上下功夫,在提升素质上下苦力,先后建立了普法法律服务志愿者、普法文艺宣传队、普法山歌队等法制宣传队伍,吸纳了300余人参加。这些队伍针对不同的普法对象、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每年深入农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上百场。
在特色品牌建设法治文化传播平台方面,区司法局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的资源优势,开辟专题或专栏,构建一批传播法治文化平台。同时,借助区域LED屏、电子显示屏以及治安卡点电子滚动屏等现代传媒,滚动播放法制动漫短片、法制警句、法制格言以及一些典型案例等。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南明区司法局开始建普法网站、QQ群、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实现了普法宣传从实体社会到虚拟空间的全覆盖。
现在,“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已成为南明人的自觉习惯。南明区先后获得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区、第三批全国法治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等殊荣。目前,该区分别有国家级、省级、市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1个、2个、1个,依法治理示范点单位8个。
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全力促进司法公平正义——南明区为群众解决法律难题纪实
今年6月初,南明区公共法律服务网上大厅正式上线运行。市民用手机安装网上大厅APP或用微信关注“法治南明”公众号,就可以在线获得律师咨询、申请援助、公证预约办理等公共法律服务。这是南明区司法局融合“大数据+司法”和“智慧司法”的理念,整合该区法律服务资源,把公共法律服务搬上网,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创举。
至此,由197个“三纵七横”实体站点和公共法律服务网上大厅组成的“2+e”南明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其中“2”是指在2016年建成的“三纵七横”全覆盖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和“一站式”公法法律服务全覆盖的便民模式,“e”是指2017年建立的“互联网+微便民”公共法律服务网上服务大厅),实现了“中心+站室”、“窗口+后台”、“网上+网下”、“数据+工作”全覆盖,形成“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
据悉,南明区总人口约85万,流动人口约30万,人口多,矛盾多,法律服务需求量大。2014年,南明区启动公共法律服务试点工作,围绕“法治宣传育民、法律服务便民、人民调解和民、法律援助惠民、公益行动利民”五大目标,着力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在纵向上,该区着力打造了以1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引领,14个乡(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协同发展,175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全覆盖的三级服务平台。在横向上,建立了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委、武装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等7个特殊群体为服务对象的公共法律服务窗口。2016年10月,南明区197个“三纵七横”实体站点全部建成落地。
在加强站点建设的同时,南明区不断充实法律服务力量。2016年6月,南明区启动“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作。该区19个乡、175个村(居)分别与区属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签订了法律顾问合同,实现全覆盖。法律顾问为群众提供法律讲解、矛盾调解等法律服务,协助村(居)开展依法治理、法制课程教育等工作。为确保此项工作取得实效,每年南明区都投入400余万元购买法律服务。
服务的道路永无止境。去年8月,南明区“升级版”法律服务中心、社区矫正中心、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中心在油榨社区落成。“三中心”一楼服务大厅设有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公证服务、法律咨询、司法鉴定指引、法治宣传和人民法院的诉讼服务、诉调对接、司法确认等窗口,二楼设有医疗纠纷调解中心、调解大篷车、法律援助中心、在线网络法律服务中心、明明讲堂等工作区域,为群众提供更全面的公共法律服务。此外,大厅还配备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APP,提供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网络LBS落点查询,群众只需要动一下手指,就可以获取及时、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
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南明区始终把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低保”作为出发点。2014年,徐某因重大责任事故被依法立案侦查并提起公诉。一审判决徐某有期徒刑两年,徐某提出上诉。因徐某家庭贫困请不起律师,其母向南明区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中心指派援助律师王某为其提供二审刑事辩护。王某翻看卷宗发现,徐某的自首情节在一审判决没有得到认定,据此提出辩护意见。2017年3月,二审开庭采纳了辩护意见,改判徐某有期徒刑六个月。
2016年10月至今,南明区共接待群众法律咨询2124人次,提供法律援助500余件惠及518人,为村(居)提供法律帮助721件。村(居)法律顾问协助村(居)开展依法治理工作88件,为重大经济、民生和社会事务决策提供法律意见179件。
为社区服刑人员铺就回归路——南明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纪实
2016年7月,高中录取通知书让罗某踏上了人生的新征程。他感慨地说,如果没有沙冲片区司法所对他的帮助,他就不会重返校园。
罗某父母常年忙于做生意,无暇管教罗某。17岁那年,罗某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领刑后,沙冲片区司法所将其纳为矫正对象,建立“一人一档”社矫工作档案,制订了社矫帮扶方案。同时,定期上门家访,规劝其重返校园。在社矫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罗某越来越懂事。沙冲片区司法所对其也由严管改为普管再到宽管,并帮助他重返校园。
罗某是南明区司法局帮扶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一个案例。
据统计,2011年以来,南明区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113人,累计解除矫正863人,重新犯罪率仅为0.09%,远低全国0.2%的平均水平。
这些数据不是一蹴而就。以前,南明区每个司法所平均有2名正式干部,承担了社区矫正、法律援助、安置帮教等九项职能,人少事多的矛盾非常突出。为此,2015年10月,南明区成立贵阳市首家经编委批复设立的社区矫正机构——南明区社区矫正中心。该中心依托大数据社区矫正管理平台,引进优质社会资源参与,部门协调联动,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一体化监督管理、教育矫正、适宜帮扶,开启了南明社区“数据矫正”新模式。
犯人是否适用缓刑或假释,如何评估?该区司法局把居所情况、家庭社会关系等7项评估内容进行科学研判,拟制评估标准,细化为4类10项42个指标,分别由司法所、派出所、村(居)开展调查,通过专门开发的手机APP将调查评估内容录入平台,自动生成相应分值。系统根据分值,自动生成进行综合评议、适宜社区矫正、不适宜社区矫正的结论。此平台使得调查评估工作有标可循、有据可查、有数可依,构筑起拒腐防变的“大数据防火墙”。
对纳入社矫范畴的人员,平台利用数据分析、电子围墙设置、GPS实时定位、实时视频通话、历史轨迹查询等功能对其进行管理。通过在服刑人员手机上安装APP与平台连接,运用实时定位对其行踪轨迹进行监控分析,运用视频通话核查人机分离情况,实现24小时无缝监控。在日常监管中,平台通过记录社矫人员思想汇报、学习教育、社区服务等情况,并结合服刑人员日常定位、巡查监督、执法管理等动态数据,运用大数据综合分析,自动生成社矫人员的综合考核结果,形成了“日记载、月评议、季考核”的机制,运用大数据对社矫人员进行量化管理,实现了“管得住”的目标。
“管得住”不是终极目标,南明司法人追求的是帮助社矫人员回归社会。南明区司法局通过探索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嫁接先进矫治经验,加强部门有效联动,创新打造社区矫正社会化模式。通过花钱买服务,为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评估、诊疗等矫治;与科研院校合作,探索制定专门的方案,引导社区服刑人员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健康发展;组建志愿者队伍,为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教育矫治活动,帮助他们重塑回归社会的信心。南明区还建立了南明区社区矫正“圆梦”就业指导中心和社区矫正就业、创业培训基地,根据社矫人员的需求开展就业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实现了“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
截至目前,南明区司法局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15次,成功推荐就业76人,帮助自主创业10人。
6项工作贵州省首推,3项工作贵阳市首推。
1.全省首家打造“普法形象大使”——兰花娃“明明”,彰显南明地域特点,展示一个真诚、负责的南明普法志愿者的亲民形象。同时,以“明明”为载体,打造了“普法主题曲”、“明明”普法驿站等一系列南明法治文化品牌产品。
2.全省首家建立“律师和法律服务行业综合党委”,进一步加强党对法律服务行业的政治领导。
3.全省首家建立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机制,实行法律援助首问责任制、法律援助代受理工作制。
4.全省率先组建“四叶草”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四片叶子分别代表: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社区矫正、律师公益。
5.全省打造“四叶草”社区矫正专业社工社,形成党政领导、司法牵头、社会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格局。主要职责是组织心理咨询师和律师志愿到试点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测评和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其社会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对其进行心理障碍疏导,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矫治方案,帮助其以健康心态平稳度过服刑期,重新回归社会。
6.全省首推律师参与信访工作办法,通过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形式,聘请3家律师事务所对信访案件进行评审,请律师参与处理信访案件。
7.建成贵阳市首家经编委批复设立的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南明区社区矫正中心,也是贵阳市打造的省级社区矫正中心示范点。
8.贵阳市首家完成公证处改制工作。2014年8月,公证处正式改制为副科级公益二类差额补助事业单位。
9.贵阳市首家成立“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组建了由100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构成的“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