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是魂 是文化建设的根本
和智的一切服务均从理念开始
以创新缔造学校的文化力、品牌力!

六举措打造学校党建文化新引擎|新一线城市“抢人”大战

    今年以来,陕西柞水县紧扣教育教学、教研教改、教育脱贫等中心工作,以“让青春闪光,为党旗添彩”主题活动为抓手,实施“六项举措”不断丰富党建文化工作内涵,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健康发展。

    党建文化+高效课堂。党员教师充分利用“讲学平台”和高效课堂孵化室,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教师高效课堂听评课竞赛,探索出“524”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了高效课堂“三个二”工作法,形成了“一校一模式、一科一名师”的课程改革格局。城区一小采取分年级课堂全面开放的形式,面向全体家长举行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展示活动;柞水中学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实行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大综合、大视野、大实践的学习能力;柞水职专坚持学习文化知识与提升人格修养两个并重,贯穿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师生角色、教学方式、教育观念、教学手段“四个转变”,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目前,已建成高效课堂示范点6个,新培养党员教学骨干教师78名,为全县教师上高效课堂观摩课302节次。

    党建文化+素质教育。结合“支部党日”活动,以党建文化引领素质教育发展,扎实推进学生德育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艺术素质、劳技素质“五大素质”工程,以抓好语数外三科教研组为重点,以经典吟诵、社团活动、德育奠基、教师练兵等延伸高效课堂,强化课外社团活动阵地。探索总结出了学校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在教学常规管理上做到“八查三清一量化”,在学生管理上做到“一监督两自主三落实”,在学校自主管理上做到“一约六星三自主”163自主管理模式,在教师师德师风考评上做到“一述一量化六评议”,在党员教师队伍培训上做到“一人一策”,做到固本培元,注重实践,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机制,全面推进教育精细化管理,使全县师生的综合素质稳步提升。

    党建文化+社会实践。各中小学以党支部为龙头,校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大队部)紧密配合,向学生宣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要义,取得社会、家长、学生的广泛支持参与。开辟种植实践园,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辛苦和乐趣,培养观察、动手、实践和合作能力,增进对现代农业和农民的理解。每学期开展以小制作、小发明、小种植、小养殖、小论文为主要内容的“五小”评选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动手创造能力。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直观教育活动,“八一”建军节组织学生到县消防中队参观军营、观看消防演练,到西北大学附中参加航天科技展览,学习柞水县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等,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架起了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党建文化+校园文化。各中小学党支部以“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为目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创建标准,努力实现创建一批校园文化特色校、完善一套标准完备的特色教育体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培养一批术业专攻的教师,培育一代全面发展的学生的“五个一”工程。挖掘打造了营盘九年制学校的“孝义文化”、老林小学的“秦川牛文化”、城区一小的“崇实文化”、红岩寺中学的“红色文化”等等;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形成了“一园、一室、一馆、两廊、两厅、两墙、五楼、五角、五场”的校园文化格局;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围绕“学会做人、学习知识、崇实健体、发展特长、增强实践”等五实要求,分别开展了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传统、讲榜样”的 “五讲”活动,让校园文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制定出台了学校章程、校园文化建设好少年评选、精神文明建设标兵评选标准等八个规章制度,把刚性约束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精神文化达到潜移默化、春雨润物的效果。

    党建文化+安全管理。各中小学党支部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的意识 ,结合“三会一课”必讲校园安全,在每个楼层设立党员安全责任区,警示全校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筑起思想、行为和生命的安全长城。学校与家长、学生签订安全责任书,发放告家长书,增强学生和家长的安全意识。将安全课纳入了课堂教学,各班定期召开安全主题班队会,引导学生认识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青团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成立了防范校园欺凌专项整治督查小组定时、定区域巡查,严防校园欺凌事件。全县中小学幼儿园配备安保人员、治安联防员140余人,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门房均配齐了物防器材,更换了消防器材,投资了75万元,对校园监控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和布盲。严把食品采购、接收、储藏、加工、流通、留样各个关口,严格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实现了学校安全“零事故”目标。

    党建文化+教育扶贫。按照“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彻底斩断贫困链条”的总体思路,以“扶志、扶学”为学校脱贫攻坚工作重点,强化工作举措,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做到受助对象“准”、扶贫工作“实”、 帮扶措施“真”。充分发挥职专党员技术示范作用,在9个镇(办)32个村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9期1430人次。建立党员教师一对一帮扶制度,制定学校精准脱贫和控辍保学工作问责制度,印制《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手册》、“教育脱贫明白卡”和“教育脱贫联系卡”,每位党员填写好帮扶登记卡。开展“万名教师大家访”活动,结对帮扶特困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金20余万元,争取财政补助县中、职专每位贫困生每年600元,学校免收住宿费。对在读贫困大学生,除享受国家济困助学政策外,由县财政补助每生每年4000元生活费,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要解决北京这样特大城市存在的“城市病”,需要再有十个类似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才行。于是,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成了吸引人口的重点所在,这些城市也迎来了做大做强的好时机。

    今年5月底的报道,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依据大量最新的城市大数据,对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再次排名,并发布了《2017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结果显示,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15个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的席位依次是成都、杭州、武汉、重庆、南京、天津、苏州、西安、长沙、沈阳、青岛、郑州、大连、东莞和宁波。

    在积极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无论是新一线城市,还是济南、厦门等二线城市,“抢人”步伐正在加快。只有加速“抢人”,才能起到中心城市的作用,承担起京沪等一线城市的部分功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现在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人力资本的竞争,这个人力资本既包括高端人才,也包括普通白领和蓝领阶层。

    不过,尽管近几年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在城市扩张方面取得不少成绩,但在涉及深层次的户籍改革、农民工市民化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此,不少新一线城市及二线城市近期均出台了户籍改革新政。

    新一线城市正在崛起

    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曾在解读“十三五”规划建议时说,中国出现世界上少有的特大型城市的原因之一,就是面向全国的服务性功能过度集中在一两个城市。

     目前,国家中心城市正在研究和布局之中。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加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承担全国性的功能,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节点。这也成为很多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重要机遇。

    尽管这些城市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仍有巨大差距,但它们确实已经成为许多人倾向于落户的新目标。尤其是随着高铁、城际轨道等快速交通网络的形成,郑州、西安、武汉等枢纽型城市正进一步扩大自身对周边的辐射能力和集聚要素资源的能力。

    以郑州为例,2016年10月,郑徐高铁开通,这意味着郑州通过高铁联通了河南、安徽、江苏3个省份,盘活了中原地区与长三角城市群。如今,郑州能通过高铁直接抵达129个城市,是全国高铁直达城市数量排名第6位的城市。

    在武汉城市圈,随着城际轨道网络的建成,包括鄂州等周边城市的人,一到周末就跑到武汉来消费,周日下午再坐城轨回去。

    根据一财周刊新一线报道,新一线城市中,苏州的夜间活跃度指数得分最高,从晚上22点开始到次日早晨6点前,苏州有30.9%的公交线路仍在提供服务;在以电子制造业为核心支柱、拥有海量工厂的东莞,已经有了OPPO、vivo这样的手机行业佼佼者,未来还会有华为加入,这个正在变化中的城市给了许多年轻人机会,并用更好的生活将他们留了下来;此外,西安、成都、武汉在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标上甚至还超过了北京以外的一线城市。

    多地出台“人才新政”

    有人就意味着有千万种可能性,因此城市是否吸引人才十分重要。今年以来,包括武汉、长沙、成都、西安、济南、南京、杭州、郑州、青岛、厦门、天津、重庆等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都加入了“人才争夺战”。

例如,武汉的“落户新政”自5月22日起实施,包括18项户口迁移政策调整;留在武汉创业就业的大学生,毕业3年内无须买房即可申请落户,博士、硕士可直接落户;一个月后又提出了“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

    长沙则在6月29日发布“人才新政22条”,未来5年将投入百亿以上资金,吸引储备100万名人才;5月8日,西安出台23条力度空前的人才新政,提出“未来五年,预计投入38亿元,引才育才100万名”。

    江苏省无锡市日前也进一步放宽了重点人群落户条件,对中央要求全面放开放宽的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留学归国人员、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市外已安置的转业、退伍军人等重点落户群体,增设落户途径、放宽落户条件。

    去年1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大释放内需潜力。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留学归国人员等限制。也就是说,除了京沪等人口少数几个人口超过千万的一线城市外,其他城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要控制人口规模、疏解非核心功能的情况下,三四线中小城市吸引力又不够,那么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就将成为吸引人才的重点所在。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认为,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要吸引人才,但更要留得住人才。留住人才一方面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将当地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做大做强产业链;另一方面则是要创造良好的教育、医疗、营商环境及城市环境、居住条件等,让人才能够在这些城市扎根。

    推进转移人口市民化

    在集聚要素能力提高的同时,加快户籍改革,推进转移人口市民化也是目前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竞争的重要内容。

    推动转移人口市民化是近几年我国加快新型城镇化的重中之重。上述发改委发展规划司负责人日前介绍,2016年进城落户约16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3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2%,分别比上年提高1.25、1.3个百分点。不过,该负责人也坦陈,目前“只是解决了一部分人的落户问题,实际落户进程不及社会预期”,尤其是外来人口较多地区的实际落户进程仍不及预期。

    他说,目前有些地方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意义,对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这一重要决策的坚定决心仍然认识不够,过多考虑落户后增加的短期成本,而忽略敞开户籍大门带来的人口红利和远期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取消购房落户政策,将租赁房屋纳入“合法稳定住所”的范畴,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目前,住建部已会同有关部门选取了广州、深圳、南京、杭州、厦门、武汉、成都、沈阳、合肥、郑州、佛山、肇庆等12个城市作为首批开展住房租赁试点的单位。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对第一财经分析,租赁房市场的发展,将加速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房价高阻碍了年轻人特别是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在大城市落户,租房新政使年轻人有了新路,降低了入户城市的门槛。”

    例如,郑州明确,在县 (市)、上街区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 (含租赁)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和父母,可根据本人意愿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在城镇以社区为单位,设立社区公共户口。对在本辖区实际居住但无本人合法房屋产权的人员,统一在社区公共户口落户。

    此前6月,济南市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取消投资纳税、购买房屋等落户限制,对市内五区(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以外常住户口人员,在该区域内同时具备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合法稳定就业且按规定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满2年,本人及配偶、未成年子女,可在居住地申请落户。

    一旦对人口有较大吸引力的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户籍进一步放开,将吸引人口集聚。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北京和上海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2000万,确实出现了很多“城市病”,但很多二线城市的人口在五六百万,离北京、上海的距离还非常远,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每个梦想,我们都鼎力相助
有关服务的更多信息,请联系
132 3832 2962 易小姐 / 132 3838 5182 高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