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是魂 是文化建设的根本
和智的一切服务均从理念开始
以创新缔造学校的文化力、品牌力!

四川高校称"打造3A景区"系误读 哪些学校文化建设是景点?

     近日,四川一所高校将打造3A景区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而在北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施行暑期参观校园管理办法后,每天游客爆满,导致校门外排起百米长队。

    高校游为啥这么火?高校怎样处理维护教学环境和开放游客观光的冲突?高校面对络绎不绝的游客,是堵还是疏?

    今年7月,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官网挂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园3A景区建设规划方案征集比选公告》,被一些媒体解读为,旨在将学校打造成3A景区,随即引发网友热议。

    面对高校该不该成为景区、校园该不该成为游客如织的场所等一系列质疑,近日,致电了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万辉君,他回应称,“我们学校文化建设不是要把学校建成3A景区,而是参照3A景区的标准打造校园环境。”

    万辉君透露,该校已开展旅游管理、环境艺术、艺术设计等专业,即将建设旅游学院,学校通过对校园环境的打造来挖掘专业特色,推动专业的发展。

    “因此,这是专业建设的需要,学校办学的需要,学校文化建设打造校园环境主要是为了服务教学,这是最主要、最根本的。”他不断强调说。

    针对一些网友提出的收费问题,万辉君对中新网记者表示,“收费是误解,如果方案顺利实施,校园环境打造好了以后,市民要参观体验,我们是欢迎的,我们肯定不会收费。”

    “媒体对此为什么这么关注?”万辉君坦言,他没想到这则公告会引发如此多的争议,因为据他了解,一些高校已在建设景区方面做出实践。

    高校建景区有无必要?

    有观点认为,高校建景区之所以引发关注,一定程度上源于近年来越来越火热的高校旅游,这样的需求使得一些民众对高校游的方式和价值有更丰富的期待。

    国家5A级风景名胜岳麓书院就位于湖南大学校园内;而位于独秀峰·王城景区内的广西师范大学,于2012年成为国内首个达到5A景区标准的大学校园。

    梳理发现,近年来,广东、广西、江西、四川等地已有一些高校将校园独立打造成景区,并创A成功。对此,武汉大学经管学院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系教师桑祖南并不赞成。

    “确有一些高校或者学校内的博物馆被建设成景区,这在一些舆论看来,就是意味着要收费。”桑祖南表示,学校不一定非得变成A级景区,高校游的初衷是为了感受校园文化,感受师生的精神状态,对一些游客,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这与是不是A级景区没有必然联系。

    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也对中新网记者说,“高校申报景区没有必要,因为普通高校没有那么大规模的游客,不可能真的成为旅游目的地,但按照A级景区的一些标准为校园增添设施,使环境更美观,是可行的。”

    如今,虽然大多数的高校都不是景区,但只要暑假或特定花季来临之时,一些知名学府总会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拜访。

    早在2006年就有媒体报道,清华大学暑假高峰时期每天的游客量已达到1万多人次,但当时该校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清华校园面积大,承纳游客的数量多,所以不会限流。

    十多年后,每逢暑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迎来的游客有增无减。校方也纷纷出台措施,要求游客限时限流参观。

    近日,记者在清华大学发现,正午十分,等待进校游览的人群一直从清华西门排至清华南路,有保安在队尾举起“参观已满、停止排队”的标识牌。排队人群滞留下饭盒、空水瓶、纸巾等垃圾遍地。

    在北京大学东门外,记者看到了同样的排队场景。按照媒体此前报道,在采取限流措施后,今年暑期,北京大学每日接待的参观人员在6000人左右,安保人员增加20%,每天达100余人。

    “就是特地带孩子来北大熏陶一下,希望孩子将来也能考上这所名校。”从江苏徐州来北京旅游的刘女士本身是一名教师,她对记者表示,排队登记有助于校园安全的管理,她对此非常理解,“谁也不希望参观时体验到人满为患的感觉。”

    在走访中发现,像刘女士这样带孩子来高校参观的游客不在少数,他们往往对校园里类似未名湖、清华园等地标式场所了解不多,更重要的是为了感受名校的环境和氛围。

    秩序与开放如何平衡?

    尽管有游客对清华、北大限流的管理办法表示理解,但上述旅游专家刘思敏还是把校方的举措理解为一种“限制”。

    “国外著名大学,无论是剑桥、牛津,还是哈佛大学,根本没有围墙,高校理应从内到外表现出一种开放的精神。”刘思敏认为,高校是传播知识的最高殿堂,对文明有所敬意的人就会想去游览参观,学校抱以限制的态度并不可取。

    然而,清华西门外游客排队留下垃圾遍地的现象被曝光后,一度在网上引发争议,有网友就认为,高校游热度不减,游客不文明游览行为也不断被曝光,高校采取的限制措施多少有些无奈。

    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就非常赞成学校采取一些限流方式,她告诉中新网记者,游客爆满对在校师生的教学、生活都有一定影响,特别是挤占公共资源,例如,挤占校园食堂。

    “学校食堂的补贴力度很大,没有校园卡基本不能买吃的,有些游客就拉着学生帮他们刷卡,食堂里的座位也不是很充裕,有游客就特地选在人多的时候去感受北大食堂的氛围。” 

    而每年樱花盛开之际,武汉大学内的樱花大道总会吸引无数游客集中拜访。桑祖南就对中新网记者坦言,武大到了樱花季的时候,师生能躲开就躲开,人多的那几天尽量不安排课程,这确实给教学工作带来些许不便。

    认为,如果作为非集中的,作为常态化的开放,高校让游客来参观,是社会了解校园文化的一种途径,他反问说,“学校每天做各种招生宣传,对社会去宣传,何不开放校园让大家了解你呢?”

    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对高校游的有效引导很重要,旅游存在承载量的问题,承载量过重会对校园设施、环境保护等带来巨大压力。

    “这些年来,武大樱花游进行了从收门票到不收门票、预约进校的探索,通过预约可以减缓这种压力,使校园接待游客的方式更有秩序。”他说。

    高校游热度不减考验的是一些高校的管理水平,民众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校接待能力也应与此相呼应。

每个梦想,我们都鼎力相助
有关服务的更多信息,请联系
132 3832 2962 易小姐 / 132 3838 5182 高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