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是魂 是文化建设的根本
和智的一切服务均从理念开始
以创新缔造学校的文化力、品牌力!

书法艺术点亮社区文化生活|十八大以来 全国文化事业费增速每年都超过10%

听说过“书法名城”、“书法之乡”,你听说过“书法社区”吗?这样的社区,杭州就有一家。7月31日,杭州市城区首家“书法社区”落户于滨江区彩虹社区,书法艺术点亮社区文化生活。

    作为一个“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社区,彩虹社区成立于2010年12月,分七个组团,3500余户居民。近年来,彩虹社区先后获得“省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杭州市示范文明社区”、“杭州市十佳最受欢迎社区服务项目”、“杭州市创先争优示范单位”、“杭州市文化示范社区”等30余项荣誉称号。社区现有包括京剧、越剧、书法、绘画、摄影、合唱团等十余个文艺社团,其中社区书法协会成立于2011年,已拥有书法骨干50多名,常年开展书法交流、讲座等,文化艺术氛围十分浓厚。

    2010年6月,杭州市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中国书法名城”荣誉称号,为了助推书法艺术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名城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从2011年以来,杭州市书法家协会相继推出了“杭州书法之村”、“杭州书法街道”、“杭州书法社区”等一系列书法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今年“杭州书法社区”更成为浙江省、杭州市着力打造的重要文化品牌,彩虹社区作为城区首个被授予该荣誉的文化品牌单位,离不开滨江区、浦阳街道等各级政府对书法文化的大力关注和高度重视,也离不开彩虹社区本身的艰苦努力和不懈追求。

    授牌仪式上,彩虹社区书记张琳首先汇报了相关书法社区的创建情况。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杭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蔡树农,滨江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蒋采代表杭州市书法家协会向社区赠送了书法类书籍。杭州市滨江区政协主席、滨江区书法家协会主席俞少平,杭州市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小勇代表杭州市书法家协会向彩虹社区赠送了书法作品。杭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秘书长唐奕向彩虹社区授牌“杭州书法社区”,杭州市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小勇代表杭州市书法家协会表示祝贺,并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 “杭州书法社区”要起示范引领作用。以书法社区挂牌为重要契机, 不断完善制度,开展书法培训、创作、交流活动,带动全区书法社区的创建与推动工作,把基层书法文化活动推广、普及至全区。

二、 “杭州书法社区”要不断为提高人文素养和艺术水平做贡献。区书协要高度重视书法社区建设,安排师资对书法社区给予经常性书法培训和艺术指导,从而不断壮大书法爱好者队伍和书法人才后备队伍,下大力气加强基层书法人才队伍建设。

三、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书法文化事业的支持和投入,保证书法培训、创作、展览、交流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使“书法社区”成为社区的文化特色,不断推动社区居民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之持续健康发展。

授牌仪式结束后,俞少平、王小勇、蔡树农、蒋采等艺术家与社区书法爱好者同席挥毫泼墨,现场创作交流,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

    这五年,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初步建成了包括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活力进一步增强,老百姓有了越来越多的、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

    各地用于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超过20亿元

    湖南株洲攸县新市镇丁家垅村的家门口文化广场,近年来成了村民们娱乐健身、开展文化活动的好去处,大家下棋、聊天、跳广场舞,好不热闹。如今,丁家垅村已经在村民小组和屋场建设起了3个“家门口的小广场”。而攸县全县已经建起了“家门口的小广场”500多个,音响灯光娱乐健身设施一应俱全。打破仅仅建设在村部的传统,延伸到村民小组的公共文化服务,破解了稍远地方村民的文化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问题,打通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将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逐步加大现有财政资金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截至目前,各地安排用于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超过20亿元。

    201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出台,为明确政府责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不久前,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实现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各级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以建立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加大建设力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公共文化设施来到群众的“家门口”

    “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如今,公共文化设施已经逐渐走到了群众的“家门口”。近年来,国家在推进国家图书馆新馆、国家博物馆等一批高水平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统筹推进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初步形成。2016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770.69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0.41%,2012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480.10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38%。十八大以来,全国文化事业费增速每年都超过10.0%。

    十八大以来,我国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

    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截至目前,全国所有省(区、市)均制定印发了实施意见和实施标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是“补短板”,为加快推进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文化部等7部委于2015年编制印发了《“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倾斜力度。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效能。目前,国家层面已经建立文化部牵头、26个部委参加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各省(区、市)也已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自文化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以来,示范区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同时带动地方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数据显示,2016年中央对地方文化工程经费补助中,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的资金已达16775万元。

    全年群众文艺活动次数首次突破百万

    近日,银川市图书馆开放首批设立在火车站、市民大厅、医院、银行等10个全市大型公共服务场所内的城市阅读岛。阅读岛的图书主要由银川市图书馆定期配送,共计20余种期刊、10种报纸、300—600册图书,市民可免费阅览。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平台,在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53个,比上年末增加14个,2012年为3076个。全国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90163万册,比上年增长7.5%。图书总流通人次66037万,同比增长12.1%,比2012年增长52%;书刊文献外借册次54725万,比2012年增长64.9%。2016年全年共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140033次,增长22.3%;参加人次7138万,增长20.8%。全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由2012年的0.51册(件),上升到了2016年的0.65册(件)。

    分地域来看,文化部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最多的为上海,数量达7676万册;最低的为西藏的177万册。图书总流通人次最高的是浙江,达9788万人次。各地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最高为上海的3.17册(件)。

    基层群众文化机构是群众接受文化教育、享受文化熏陶和娱乐的直接途径。在群众文化机构(文化馆、综合性文化中心、群众艺术馆、文化站)方面,2016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4497个,比上年末增加206个,2012年是43876个。2016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1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531人,2012年是15.6万人。2016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举办展览150128个,相比2012年的114774个有较大幅度增长。组织文艺活动次数也由2012年的68.8万次上升至106.5万次,首次突破百万。举办训练班班次由2012年的38.7万次提升至59.1万次。

    文化部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各地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次数最多的为浙江,达147065次。文化服务人次最多为广东的5863万人次。

    此外,各地文化部门贯彻落实国办《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层面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浙江、甘肃、广西、安徽等试点已普遍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供需衔接、各具特色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每个梦想,我们都鼎力相助
有关服务的更多信息,请联系
132 3832 2962 易小姐 / 132 3838 5182 高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