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是魂 是文化建设的根本
和智的一切服务均从理念开始
以创新缔造学校的文化力、品牌力!

学校标志设计解读“红枣之乡”稷山板枣的地方文化符号

    6月28日,农业部公布了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国共有29个传统农业系统被评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稷山板枣生产系统成为我省唯一成功入选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实现了该项目自申报以来我省零的突破。

    从2002年开始,联合国粮农组织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发展工作,我国是最早积极响应的国家之一。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遴选标准,我国先后有“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等10多个农业文化遗产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2年,农业部正式部署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工作,并从中择优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农业部已先后完成三批共计62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的发掘工作。

    学校标志设计解读稷山板枣的地方文化符号,此次稷山板枣生产系统成功入选意义重大,对我省开展此项活动和由此带来的政治、经济以及开展休闲农业,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日前专程到稷山县和有关部门进行了采访。

    稷山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北魏487年置高凉县,隋朝598年改高凉县为稷山县。4000多年前中国农业始祖五谷之神后稷曾在此教民稼穑,培植五谷,数千年的中华农耕文明先河在这里开启。

    稷山县国土面积686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辖5镇2乡,200个行政村。侯西铁路、侯禹高速、闻合高速、108国道、运稷一级路纵横交错。境内拥有稷王庙、大佛寺、青龙寺、宋金墓群等多种类型的国家级文化古迹坐落于板枣园中,诠释着稷山这片神奇的土地所承载历史之厚重、人文积淀之深厚。

    稷山县是全国红枣的起源地之一,据史书考证,稷山板枣起源于春秋时期,发展于唐朝,兴盛于明清,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稷山板枣皮薄、核小、汁甜、肉厚,素有“枣中王”、“果中宝”、“鲜维生素丸”之称,含有多种维生素及人体所需的蛋白质、淀粉、奶粉酸、粗纤维与钾、钠、钙、镁等多种微量元素,多次揽获国家、省市食博会、农业博览会金奖,先后获得山西十大名枣和中国十大名枣等美誉。从唐代开始,稷山板枣就成为历代宫廷贡品,1984年板枣树确定为稷山的县树,稷山也被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红枣之乡”。

    稷山板枣生产系统是一种记载和传承着上千年历史的地方文化符号。稷山人民生产生活均与稷山板枣的发展息息相关,稷山人民对板枣具有特殊的情感,并通过在中华农耕文明始祖后稷的系列祭祀活动中,依照传统或经验形成的共同思维与行为方式,进行千年古板枣树和板枣科技文化的活动,使文化得以延续。并通过代际传承,将稷山板枣的历史与文化融入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包括家园观念、历史记忆和板枣本身所代表的喜庆、坚韧等价值理念,文化自信由此形成。

    不仅如此,板枣树是稷山先民在恶劣生产生活条件下战天斗地、防风固沙中留下的宝贵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板枣文化是一种“上文化”,是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枣文化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等共同构成了历代传承的文化系统,承载着稷山乃至黄河流域古老的农耕文化,是一种鲜活的文化形态。

    稷山是中国枣树栽培发源地之一。稷山板枣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有史记载栽培可上溯到千年之上,该县陶梁村老枣园现存活有唐代的古枣树,明万历四十七年稷山纳税枣树2831株,赋米113石6升,崇祯年间(1637年)稷山知县薛一印就有“江南桔绿日,塞北枣红天,色岂经霜老,味从戴露鲜……”的著名诗句盛赞稷山板枣。

    解放初期据统计,稷山县共有板枣4.3万亩、68万株,分布在稷峰、化峪两乡镇、40余个村庄。后来,随着自然条件变化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枣树面积不断减少,1985年二类资源调查时,全县仅保存枣树2.6万亩、32万株,年产量也由500万公斤降至100多万公斤。但自1986年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非常重视板枣产业的发展,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了该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1992年县人大第十次会上把“枣树”定为县树;近五年连续实施红枣科技入户工程,加大科技管理力度;2010年在全县经济工作会上又制定了“733”产业升级发展战略,通过采取政府引导、政策倾斜、项目支持、示范带动等措施,增强了全县广大枣农的科技管理意识,坚定了他们加快发展的信心,进而提高了他们的管理水平,连续四年红枣产量稳步提高,农民收入连年增加,成效显著。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板枣面积12万亩,2011年总产鲜枣4620万公斤,年总产值4.6亿元,全县人均板枣收入1350元,枣区人均枣收入6000元,典型示范户人均收入超过10000元。在板枣加工方面,以稷山县西段贵妇人枣业有限公司、友臻板枣专业合作社等板枣加工企业为龙头,目前全县拥有已通过QS认证的红枣加工厂家89个,参与人数2万余人,购销运输车辆200余辆,干板枣、蜜枣、玉枣、参枣、冰糖枣、枣茶等30余种枣制品及各类罐头和小食品的年加工量6500万公斤,年产值5亿元,提供农民人均收入1785元,由此带动了全县运输业、纸箱业、包装业、服务业的蓬勃兴起,拉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全县经济的繁荣。板枣产业已真正成为全县农民致富达小康的支柱产业。

    在板枣销售方面,自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重点是借助外地客商的力量销枣。销售去向主要分三个渠道:上等级的好枣主要是通过河北、太原、北京的客商销往北方,进入北京市场,销售量要占到70%左右;不是高等级的小干枣,主要是通过南方客商销往上海、南京、深圳、江苏、福建、台湾、广州、浙江义乌、湖南常州和安徽合肥等地,销量占10%左右;其中不上高等级的大纹枣、破伤裂口枣主要是通过河南客商销往河南等地的枣加工厂,如河南好想您公司销量占20%;板枣产业已真正成为全县农民致富达小康的支柱产业。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主要体现人类长期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动态平衡,它更强调人与环境共荣共存,更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稷山板枣生产系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样化的生物资源和基本的生活资料。稷山人在生产板枣的同时,也利用林下系统种植小麦、杂粮、蔬菜等作物,喂养鸡鸭鹅等家禽;在进行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同时,还利用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旅游观光业。
稷山板枣生产系统是稷山先民发挥聪明才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创造,既是古代农业生产的“活标本”,也是良好的生态景观系统和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旱作地区土地利用系统,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农业文化成果,堪称典范。将稷山板枣生产系统与国内同类资源进行比较,可以得出稷山板枣生产系统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价值。

    千年枣树不是一天得来的,那是多少代人努力和坚持的结果。自2016年山西稷山板枣生产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启动以来,稷山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县长、分管副县长、各有关部门及乡镇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稷山板枣生产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领导小组,通过多次召开申遗工作交流会,多次邀请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对稷山板枣进行实地调研、专家研讨,多次筹办稷山板枣科技文化活动,举办有关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培训班,深入学习和借鉴多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宝贵经验,保证了申遗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稷山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农业、林业、文物、文化等部门全面开展稷山板枣生产系统田野调查工作,有关工作人员对古枣树分布集中的地区,逐株登记拍照,建立保护档案,采取重点保护措施。划定了千年古板枣树保护区,修建了唐枣园、万亩枣园观景平台,规划建设了绿道、历史文化走廊等关键景观点。

    与此同时,稷山县委县政府还积极作出如下努力:

    ——启动建设国家板枣森林公园。按照国家林业部对稷山建设国家板枣森林公园请示的批复精神,依托省内外优势科教机构有园区规划、城镇规划、园林规划资质的,高起点编制好国家板枣森林公园建设规划。

    ——建设稷山板枣历史文化博物馆。在稷峰镇万亩枣园观景平台加挂稷山板枣历史文化博物馆牌子,并按照楼层从低到高分别设置稷山板枣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展室、农耕文化展室、民俗风情展室、产品展室、未来展望室,分类收集储存稷山板枣相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包括稷山板枣起源与演变的历史传说、传记、诗词歌赋、传统农具、民族风情、食疗养生、未来展望等内容。

    ——申请“稷山板枣”原产地地理保护标志。根据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的要求,与省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合作,系统研究及山区独特的地形地貌、独立的水系条件、特色的技术支撑体系与稷山板枣独特品质之间的关系,积极申请“稷山板枣”原产地地理保护标志农产品。

    近年来,为进一步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寻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稷山县建成万亩板枣观光旅游园区,囊括稷峰、化峪两镇16个板枣主产村,目前,该园区已建成景观重要节点、观景台、板枣文化展厅、采摘园和农家乐等基本设施,为促进板枣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夯实了基础条件。通过举办枣花节、徒步爱好者千人行、中华板枣园骑行、板枣科技文化节等系列文体活动,吸引八方来客,增强稷山板枣文化认同感。

    历经千百年的风雨,古板枣树自然衰老,加之病虫害、自然灾害的侵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劳动力资源不足等原因,稷山板枣传统生产与文化系统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稷山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板枣这一千年产业的发展,按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积极推进国家板枣公园建设,促进板枣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每个梦想,我们都鼎力相助
有关服务的更多信息,请联系
132 3832 2962 易小姐 / 132 3838 5182 高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