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指出,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学生有理想,有梦想,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形成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担任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原来的教育主导者转换成现在的教育引导者。当然,学生也由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切换成综合素质教育的主体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只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一种多维的复杂的文化关系。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构建和谐的、互动的师生关系是高校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师生关系是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发展的重要因素,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建设健康校园环境的要求。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地扩招,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更侧重于学生的数量而忽略了教学质量,这样就造成一些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不足。对于本科生而言,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机械式教学,在课下鲜少有时间和机会与学生互动,对于当下大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困惑了解不足,这就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不断变大,而在教学和生活中很难给学生亲切感,也就达不到为人师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而对于研究生而言,大部分指导老师所带学生较多,而对于一些科研项目多、任务重的指导教师,大多数时间忙于科研任务,导师一般在布置完科研项目要求和学术要求后,很少有空闲的时间与研究生面对面交流,不仅对于学生的学术指导时间有限,而且对于学生的生活和感情等方面的关心也较少。
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找工作上,而指导老师则把精力放在科研和课题上,忽视了这部分学生的生活和心理需求,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少,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更不利于健康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要注重培养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和互动,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以前的师生关系大多是“师徒关系”,老师不仅教育学生学习而且教育其如何为人,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同时那时的学生大多也坚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大多是被动地学,真正积极主动地学习,主动向老师请教的也是少数。因此建立互动型师生关系十分重要。首先,要坚持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方面,教师应注重师生间关系的平等性,在教学过程中,不呵斥学生,不机械式灌输知识,营造民主、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进而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的愉悦,进一步增加对学习的乐趣与信心;另一方面,学生要充分尊重老师的教学成果,积极听课的同时要主动与教师进行课堂互动,既可以向老师咨询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对老师教授的知识点提出疑惑,或者提出不同观点和意见,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批评和建议。
其次,要增加对学生的信任感。信任是相互的,作为教师,越是信任自己的学生,学生也就会信任老师,会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得到教师信任。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信任自己的学生,那么学生就会表现出失落,就会逐渐失去对老师的好感和信任,造成教育效果的偏差,影响师生间的良好关系。最后,师生间要做到相互理解与沟通。理解可以使人与人之间进行更好的交流,它是沟通的前提,交往的基础,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及良性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教师要在关爱、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前提下理解学生,打开彼此的心灵之窗,师生间要相互理解,这样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理解的过程中,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进一步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从而才能进行良好的交流,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这也是建立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