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是魂 是文化建设的根本
和智的一切服务均从理念开始
以创新缔造学校的文化力、品牌力!

校园文化建设-品德文化篇


品德文化构建力

    加强品德培养,塑造学生高尚情操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学生的品德培养都应该是重头戏。

    曾有人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在选择伴侣的一系列条件中,如才能、外貌、品德、性格、财产、地位等,你更看重哪些?结果显示,2500人中有2100个人选择了品德,其次是性格、才能,外貌排在第4位,财产第5位。

    这足以证明:社会是多么看重一个人的品德!

    品德是一个人的人格标志。道德品质的优劣程度是区分人格差别的标准和尺度。培养一个人的高尚品德是塑造一个人高尚人格的关键。

    品德又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品德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人,也关系到集体和社会。

    美国教育家认为:“仅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行只有知识  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

    在校园里,也许我们会看到随意丢弃的垃圾;也许刚长出来的花蕾就被  折掉了,刚长出来的小草就被践踏了;也许在批改试卷的过程中发现好几张  雷同的;也许有两个学生为了一块小橡皮而打架斗殴;也许……

    不少学生出现这样那样违纪的事情,往往与其不良品德有很大关系。

    小事不可小视。正是平常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折射出了一个人的品  德。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看学生在学校做的一些有违道德的事情,因为  这些事情折射出的是他们的道德品质。

    “一粒老鼠屎毁坏一锅汤。”学生不良的品德不仅会影响其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可能会成为“一粒老鼠屎”,进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声誉。相反,学生优良的品德不仅使其自身健康成长,还可能促使学校声远播。

    在这个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时代,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构建良好的校园品德文化,既是社会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学校长足发展的奠基石。纵观任何一所名校,他们都是把对学生的德育作为重点来抓,其校园品德文化建设都堪称一流。

    校园品德文化建设具有现实与长远的意义。要想让我们的学校也成为名校,学校管理者就要重视优良校园品德文化的建设!

(一)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德育的熏陶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47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石家庄一中培养出了国家首批南极考察队的学者,国家卫星、导弹发射的专家,各级政府领导,国际知名大学的教授等各行各业的人才。

    石家庄一中在创造优秀教学业绩的同时,其德育工作也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学校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市级“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称号。

    田运隆校长认为,学校教育应该给学生创造幸福生活。而校园的文化建设,使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感受到“校园之乐”,让他们的精神能够放松,情感得到熏陶,增强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

    石家庄一中的德育工作以“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为主旨,以有利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张扬个性,丰富内涵。学校的德育工作不仅仅是“组织活动”,更多的是“文化浸润”,会对学生的气质、风度和人格都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从而对学生产生长远的影响。

    学校提出的德育文化内涵是:修德向善,知礼乐行,忠孝两全,珍惜人生,并且各项都有着相应的具体要求,这已形成了学校的德育特色。

    党校特色——石家庄一中的“中学生党校”成立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已培训入党积极分子6000多人,学生党员140余人。许多学生在石家庄一中受到良好的政治思想和党建知识教育,进入大学后很快成为共产党员,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

    军训精神——石家庄一中是河北省最早开展新生军训的学校,并已坚持了20年,多次被评为“河北省军训先进学校”。军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组织纪律性,而且成为学校心理教育、意志品质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学习预备教育等整合一体的教育方式。

    班旗文化——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石家庄一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升旗班方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高举着3面旗帜进入操场,最高的是五星红旗,两侧是一中校旗和升旗班的班旗。班旗的颜色和图案都是学生们自己设计的,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班旗,集中了全班学生的智慧,代表着班级荣誉,起到了激励、凝聚、展现的作用。

    文明礼仪——石家庄一中是河北省文明礼仪教育示范校,全体班主任都进行过礼仪常识和礼仪规范培训。因此,他们对学生的礼仪要求规范而细致,见到师长如何问好,同学之间如何相处,在父母面前如何恭敬,客人来访如何接待等,都要进行细节教育和情景演练。文明礼仪的教育培养了学生内在的气质和风度。

    社会公益——石家庄一中学生坚持了几十年的“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是学校的德育实践传统。拾金不昧、见义勇为、敬老助残、公益劳动等各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都让学生受到实际的教育和熏陶。

    弘扬孝道——“孝顺父母日”是石家庄一中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活动,学校设定每学期放假的第一天为“孝敬父母日”。在这一天.学生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和父母谈心,并且写出书面体会,由家长签字。以此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艰辛和对自己的期望,培养学生的孝顺之心。

    慈善捐助——石家庄一中的教育哲学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他们立足于使教师和学生达到“向善”的境界。同情弱小是善,扶危济困是善,灾难救助是善,残疾募捐是善。石家庄一中的管理者认为,教育学生“向善”可以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意志和情感。他们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珍惜生命,爱护环境,从而促进学生“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建立和健康发展。

    除此以外,石家庄一中扶持贫困山区学校的活动也有十几年的历史了,捐助海啸中的受灾人民、捐助地震中的受灾群众、捐助贫困职工……石家庄一中的师生每次都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执著奉献着。

这些善举无不体现出石家庄一中全体师生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

石家庄一中开展的促进学生品德的文化活动,开拓了学生的智慧、舒张了学生的身心,提升了学生的品德。

    21世纪的教学,特别强调“师生平等”的理念。石家庄一中的教师们通过培训,树立了“人格平等,学术平等”的教学理念。古代教育家“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这种辩证的师生关系,在一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他们对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和沟通特别重视,要求教师做到“有教无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到底。同时鼓励学生“超越老师”,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供充足的空间。

    正是在重视品德文化理念的指导下,石家庄一中培养的学生具备了较强的综合素质,进入大学后,他们大都表现出了很好的自学、自理、自律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而且适应性强,后劲十足,受到各高校的好评:石家庄一中毕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有“四多”,入党的多、保送读研的多、得奖学金的多、学生干部多。

  (二)通过“育人”工程,促进品德养成

    杭州市第十一中学是一所省重点高中,一所百年老校。在1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第十一中学涌现出了众多的知名人士,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

    杭州十一中始终坚持德育为首,把培养优良学风、校风放在第一位,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岗位育人。学校把严格的管理与“以人为本”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努力创设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德育校园文化。

    杭州十一中的德育工作可主要概括为“抓常规,促四化”。

    杭州十一中的管理者认为,德育工作,特别是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光靠一个报告,二项工作,几次活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德育工作应该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育人”工程,必须致力于一个健全有效的德育体系的建立,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思想觉悟的客观环境,面向全体学生,抓一般学生与抓两头学生结合,并做到日常抓与重点抓相结合,学校抓与社会、家庭抓相结合,团队组织抓与学生自身努力相结合……只有这样的综合性教育才能系统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行为规范化

    学校通过日常管理并辅之以各种竞赛活动,使学生的行为习惯逐渐符合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参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全校开展“班级常规建设”达标竞赛,每天对全校各班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就寝、锻炼、爱护公物等方面情况进行检查,公布结果;每周汇

  总情况,为优胜班发给优胜红旗,到学期末则对“达标”班级及班主任给予奖励。同时,各个班级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自查、评议、鉴定,好的通报表扬,差的限期改正,从而对全体学生形成一种“养成”教育。这种旨在督促学生养成规范化行为习惯的“常规建设”,开头虽难,可学生一旦养成了习惯,就能使学校创造出一种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另外,学校还结合“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组织开展一些旨在推动、促进、强化行为规范化的活动和工作。如“学雷锋、讲文明”示范岗,每天由值周学生在门口设立“文明示范岗”,给全校学生作示范;组织不同年级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文明礼貌知识”,并付诸行动;组织开展“文明礼貌知识”竞赛活动,不断推动和促进学生对行为规范及文明礼貌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2.环境文明化

    作为培养人才的校园,应该为学生提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客观环境,形成一种文明健康小气候。在这方面,杭州十一中主要抓了3方面的工作:

    一是校园的美化、净化、绿化。学校坚持以卫生保洁为重点,狠抓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不看形式上是否经常打扫,而是看是否整洁。同时,注意使学校建设和美化、绿化相结合,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育人环境。

    二是班级文明建设。从环境布置、主题确立和班集体建设等方面,学校都提出具体要求,并抓好示范班。而各班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订立班级公约,布置环境,组织活动,坚持每月两次的主题班(团队)会和每天一次的“讲读唱”等,以及团支部的团课和“民主生活会”,做到团员、干部做示范,师生共同努力抓,从而形成一种形式多样、各有特色的班风、班貌,弘扬了正气,抑制了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和蔓延。

    三是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根据小说、影视对学生影响很大的客观实际,学校在禁黄的同时,将学生的阅览、唱歌、影视、周末生活管理起来,向学生推荐好书、好报刊,开展读书读报活动及读后感演讲比赛,组织文学社开展课外专题性阅读。为此,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投资几十万元,先后添置了录像机、影碟机、大屏幕彩电和多媒体系统,并购买了几万册图书,还为每个班级订阅了党报和青年报刊。学生们也在学校的发动下

  每年订阅5000多份健康有益的报刊,在全校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另外,学校还通过每天的广播、每周的板报,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讲座,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举办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有利于形成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觉悟的文化氛围。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广大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得以养成,思想品质得以提高,这充分显示出了文明环境的巨大感染力。

    3.实践系列化

    学生的任何文明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的确立,都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培养。同时,也只有实践,才能强化、升华学生的道德品质。

    为此,学校在青年团员中,每周开展1小时“共产主义义务劳动”,灵活安排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强求统一、追求规模,但每年上万人时数的义务劳动,不仅陶冶了青年团员,使他们的文明言行大有改观,也影响了他人,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另外,学校还建立了阶梯式的社会实践教育系统。

    比如,高一学生结合军训,开展当“小交警”活动,利用周末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高二学生结合社会调查,与幼儿园、社区街道联系,进行共建文明社区活动,并开展义务植树绿化、美化校园活动;高三学生结合毕业教育,以社会考察、参观访问为主,适当参加一些突击性义务劳动。

    学校通过坚持不懈的劳动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去思考、去验证,去认识自己,去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实践证明,社会实践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许多吊儿邓当的学生在实践中开始变得勤奋好学,积极上进。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变得实在起来,开始正确地认识乡情、国情。

    4.教育立体化

    文明行为习惯及良好品德的培养,是一件长期的工作,要常抓不懈。作为现代学生,他们开放性的社会接触,也需要学校的教育呈全方位开放状态。为此,学校必须形成一种立体化、全方位的教育网络。

    在这方面,杭十一中抓了4个方面的工作,形成了+4个教育系统:

    一是管理育人系统。从学校行政到班主任,以及学生会组织,形成了两个相辅相成的管理育人体系。其中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组成教师管理体系,主要负责教育和引导,同时以这个体系为核心,协调其他几个系统的关系,并沟通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努力形成一个各方面比较一致的育人系统。    

    其中学生会、班委组成学生自治管理体系,建立“值周班制度”,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学校的全面管理,主要负责行为规范具体执行情况的检查、管理、反馈以及校园的净化、美化、绿化工作,与教师管理体系起到一种互补作用,使规范管理及品质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场所,从而达到学生行为规范化的目的。

    二是教书育人系统。由教务处、教研组和教师组成这个系统。每一堂课由每位老师自己负责,严格按课堂常规和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在上课及平时,学校要求每一位老师为人师表,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及热爱他人的品德。

    为此,学校特别重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教书育人”的观念培养,不但通过教代会制订全校的实施方案,还要求各学科组制订渗透德育的目标设计及落实办法,每个学期对教案抽检一次。

    三是服务育人系统。对总务处、校办厂及下属各部门,学校都提出要求,并组织所有职员参与学校值日,使大家都肩负起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之责。就餐、就寝、绿化等一概由有关部门人员“各扫门前雪”,让他们按照有关规定去进行管理,从而使校园内的客观环境大大改进,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大大增强,以往曾经出现过的师生与后勤人员的矛盾或者吵架的事也逐渐消失了。

    四是榜样育人系统。党、团、队组织通过在学生中培植一些有威望的学生,通过广播、板报、团讯等向同年龄同水平的同学推荐他们。同时,学校也向学生推荐诸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雷锋、保尔、海伦以及大量的科学家等中外名人志士,介绍他们的事迹,特别是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的追求和表现,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对照,从而不断领悟,不断修正他们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当代中学生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上述4个系统,形成了杭州十一中完整的育人网络,使广大学生在这个环境中,主动或被动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品德的引导、教育和培养。

    杭州十一中的实践证明,强化品德教育,建立健全良好的育人系统,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上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而且会使学校的学风、校风都会有进一步的改观,学生互相间的纠纷或矛盾大大减少,而学雷锋、做好事则蔚然成风。

    最重要的是,通过品德养成教育,大多数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已能正确处理与师长、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提高了思想修养,在学校、班级、寝室、家庭中形成了一种团结、活泼的风气。带来了五育并举的好局面。

  (三)构建校园品德文化的方法    

      如果说一个人的品德好坏是其今后成功的决定因素,那么,优良的校园品德文化则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命脉。要想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的莘莘学子,要想使我们的学校跨入名校之列,构建良好的校同品德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如何构建良好的校园品德文化呢?

 1、促进学生品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品德评价能力是随着品德知识的丰富以及身心的成熟.在舆论、他人评价及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都应对他们起到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

(1)我们要经常利用教材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做出简明而正确的评论,为学生做出品德评价的示范。

(2)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品德评价活动,使他们在实际评价的活动中培养、提高品德评价能力。

(3)我们要根据学生品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由表及里,由他人到自己,由片面到全面,由直接到间接,循序渐进地培养、提升他们的评价能力。

(4)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有的放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性格、气质的差异来进行,防止一般化,给学生做出表率。2、要加强对学生品德认知的培养

品德认知的掌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校要根据学生品德认知与品德评价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培养。

(1)学校要多为学生进行品德实践创造机会。因为感性的品德经验是形成品德概念的基础,学生只有通过本人或群体的实践证实并体会到品德要求的正确时,才能把品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标准并成为支配行动的力量。

    (2)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在品德教育中,学校不但需要有理论上的讲述,还要结合实例,形象地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

    (3)保持品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以及学校各教育成员之间对学生的要求,应尽可能地保持一致,并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形成学生稳定的品德观念。

 3.要加强学生品德情感的丰富与培养

    品德情感是在品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随着人的认识、信念、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和丰富起来。学生的品德情感从产生到趋于成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需要教师热情、积极地予以引导和培养。

(l)我们要不断丰富学生有关的品德观念,并且使这种观念同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

(2)我们要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与具体、生动事例的感染作用,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扩大他们品德实践的间接经验与情感内容。

(3)我们要注意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品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引导学生对情感体验不断概括、深化,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理论水平非常有意义。

    (4)我们要注意学生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青少年学生容易产生激情,而激情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从多方面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感。

    4.要强化学生品德行为的形成与训练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品德动机就会有什么样的品德行为,但有时由于学生不善于组织自己的行动,没有牢固地掌握一定的行为方式,他们就会出现动机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

    因此,教育工作者无论在教学还是在生活中,不仅要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还要帮助他们学会“怎样做”,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品德行为方式,并通过品德行为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l)示范法,即用具体的形象给学生树立品德行为效仿榜样的方法。如向国旗行礼、做客待客等行为要求,我们都可以通过教师自身或家长示范让学生掌握。

    (2)情境法,即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从而使其做出正确的品德行为的一种训练方法。如礼貌接待客人的行为要求,我们就可创设“老师来家访”这样的情境来进行训练。

    (3)竞赛法,即开展对某种行为能力的竞赛活动,能起到鼓励先进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行为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自我服务能力的训练,我们可通过穿衣、叠被、洗手帕、系鞋带等多项劳动能力的竞赛,让学生在热烈的竞争气氛中增长自理、自立能力。       (4)交流法,即把学生在行为培养中的好思想、好方法、好经验,通过交流的形式加以推广,让学生们起到相互教育的作用。如打扫卫生、做饭做菜、整理房间等,我们都可以进行组织交流。交流法可采用口头介绍同现场表演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交流时,我们还可以邀请有关人士参加,以促进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

     (5)评议法,即让一个或几个学生向大家作行为演示,然后请大家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公正的评议,并对不规范的行为给予帮助和纠正,从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行为规范。

     (6)实践法,即让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在行为实践中练习和培养品德行为。这种方法侧重于意志锻炼和行为练习,如为同学服务、为残疾人送温暖、包干绿化园地、排练文艺节目、参观访问,等等。

    当前,重视学生良好品德培养,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成名校的必由之路。因此,学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尽心尽力地抓好这一项工作,努力构建校园品德文化,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


 



每个梦想,我们都鼎力相助
有关服务的更多信息,请联系
132 3832 2962 易小姐 / 132 3838 5182 高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