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文化进校园 上海工匠给大学生上学校文化建设“思政课”
李斌是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数控工段工段长、总工艺师。“当时我决定要立项攻关,解决国产液压泵的一些技术难题时,身边很多人都来好心劝说,这个项目难度太高,多少教授级高工和大学里的专家都解决不了。”顶着压力前行,李斌凭借着在生产一线积淀的丰富经验,三年功成,由他承担的“高压轴向柱塞泵马达国产化关键技术”重点攻关项目,于2010年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包括李斌在内,昨天,共有7位上海工匠走进了二工大———他们都是为了一门学校文化建设推出的全新“思政课”而来的。记者获悉,学校文化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二工大推出的《工匠中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已开设7讲,有千余名师生受益。
两位坚守一线36年的工匠联袂上课
在二工大的课堂上,这一幕很有意思:两位坚守生产一线36年的上海工匠,并排坐到了一起,联袂给学生们上课。其中一位是李斌,另一位是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工程师俞建民。
学生认真听讲
一名电梯安装工,究竟是如何成长为工程师的?俞建民说,从金茂大厦到上海中心大厦,再到全国多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这些摩天大楼里,他和同事们顶着“上海工人”的光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多个国内、国际电梯安装行业的纪录。但是另一方面,电梯安装是一个绝对高危的行业,从业这些年,俞建民在工地里也目睹过一些突发事故。
作为摩天大楼电梯的“架构师”,这些年,俞建民在不断挑战技术难题,优化电梯安装方案的同时,还设计了不少有助于提升安装安全系数的模具。“我所在的班组,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名工人因为自己从事的是高危行业而辞职。”
出国的目的是学习技术,学成后就想着报效国家
若非工匠们在课堂上吐露心声,回忆往事,很多大学生们没有意识到,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工匠们的“匠心”里,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如今很多年轻人都有留学梦,可留学深造的目的是什么?李斌回忆,他曾于上世纪80年代末被公派到瑞士的一家企业学习数控机床的操作。交流学习期满,李斌打算回国时,外方表示:“你别走了,我们愿意用一台数控机床来换你。”李斌坦言,当时学成后回国前夕,确实面临较大的诱惑。尽管如此,李斌还是回国了,“出国的目的是学习技术,学成后就想着报效国家”。
作为一名“航空手艺人”,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胡双钱的主要工作是参与ARJ21-700飞机项目零件生产以及C919大型客机项目技术攻关。2015年11月2日,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那天,胡双钱就在现场,他感慨地说,“当大飞机缓缓经过我的面前时,我真想上去摸摸它,仿佛这就是我自己的孩子,马上就要展翅高飞。”让中国人自己造的飞机搏击长空,正是这样的“大飞机梦”,激励着很多工匠们夜以继日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