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化构建力
发展创新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说:“一个没有想象才能的人,一个没有创新本领的人,总是平庸无能,总是细察别人,总是喋喋不休。”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说:“不创新,就死亡。”
美国《未来学家》中有句名言:“竞争优势的秘密是创新,这在现在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是如此。”
德国著名诗人、思想家歌德说:“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
这些名言警句,无不道出了创新的重要性!确实,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无论企业还是学校,我们都离不开创新。
我们知道,火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创新。当西方人把普罗米修斯当作盗火的窃贼而加以不公正地鞭挞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把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尊为仙人而加以崇拜与供奉。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我们的民族都是崇尚创新的。只要我们以对待燧人氏创新这样的文化态度来对待创新,我们的创新事业就必定会巨人辈出、欣欣向荣。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江泽民同志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他曾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对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强调并宣传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青少年学生的各项心理品质正处于积极的发展状态,其个性品质、意志特征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他们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助于激发与维持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其创新的意志和良好的品质,为今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在充满创新活力的新世纪不断创新和提高,以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二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自由探索,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鼓舞和激励学生通过创新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发挥他们的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真正让文化的力量深深融合于学生、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便是校园创新文化建设的崇高职责。
(一)“开放,开放,再开放”,让学生在创新中成长
课桌分6组集中排列,学生对面而坐;教室的4周全是黑板,也没有讲台,使人分不清哪儿是前,哪儿是后……
这就是杜郎口中学的教室——与众不同。
上课了,老师简单的几句课堂导语便引来学生热烈的讨论,或小组内讨论,或全班都参与;发言者很随便,不用举手,站起来就说,有时甚至一下站起来十几个,谁的嗓门大,谁就争取到了发言权;当有人到黑板上演算或讲解题目时,教室里就更热闹了,站着的、跪着的、蹲着的,形形色色,花样迭出;进入个人练习环节,四周的黑板便派上了用场,黑板不够用了,一些学生干脆坐在地上写写画画……
这就是杜郎口中学的创新课堂——简单随意而又活泼积极。
教育专家称杜郎口中学的创新课堂是“农村教育的一场革命”。要深入了解杜郎口中学的创新课堂,必须从其校长崔其升说起。
1.一句气话,催生一项改革
1997年4月,时任杜郎口镇联合校业务副校长的崔其升,被县教育局调到杜郎口中学任校长。
这是一所濒临绝境、有关领导几次下决心要撤并的学校。听说丈夫要接这块“烫手的山芋”,一直在学校担任政治老师的妻子高俊英坚决不答应。但是,土生土长的崔校长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苦口婆心地劝说妻子,最终一席入情入理的话语,说服了妻子。
怀着一腔热忱,崔校长开始了他的创新旅程。
经过一年的拼搏,学校管理初步走上了正轨,可是课堂教学仍旧死气沉沉。雄心勃勃的崔校长感到了莫大的压力,满脑子的“为什么”“怎么办”。“穷则思变!”崔校长想明白了,既然学校已经走到了死胡同,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来个彻底的变革。可是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改革的路该怎么走呢?
一连许多天,崔校长拎着板凳四下里听课,课后又和学生交谈。也许是校长的诚意打动了学生,他们对他无话不谈,有的还语出惊人:“老师讲的课,还没我们自己讲得好呢!要他们干什么?”
就是学生的这句气话,使崔校长茅塞顿开:是啊,既然新教师来不了,老教师走不了,远水不解近渴,何不就按学生的想法试一试?
带着这种朴素而又急切的想法,经过翻来覆去的筛选,崔校长终于选了教学成绩最差的那位老师。崔校长经常以深入课堂听课的名义给这个老师当助手,节骨眼上,他就用商量的口吻对这个教师说:“先让学生自己讲讲怎样?看他们预习得好不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崔校长发现这个班的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初试有成,崔校长不免心中窃喜。实验进入第二个环节,一场教学革命 的风暴在学校悄然兴起。
2.搬走讲桌,把舞台还给学生
刚开始,崔校长首先在学校领导班子内部酝酿开放课堂一事,但班子成员总是不表态,他们想:我们跟着你干工作,不求有功,但绝不能有过。
别人不能推行自己的主张,崔校长就让自己的妻子率先实践。在她的影响下,学校领导班子的思想也慢慢开始融化。
刚开始,他们大胆提出“o+45”的目标要求,即:课堂上,把时间全部还给学生,提倡老师少讲或者不讲。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他们的教学改辜也随之被补充、完善、提高。“0+45”变成了“10+35”。
再后来,他们的这种做法发展成为现在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3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3大模块:预习~展示一反馈;6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立体式——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
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教学内容,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学生参与体验。
快节奏——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预习——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到目标。
展示——让学生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反馈——反思和总结,教师要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
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别组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措施有了,怎么落实?用什么作保障?崔校长决定改变传统的课堂评价机制,超常规发展。学校明确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为了“剥夺”教师对课堂的主宰,崔校长砸掉了所有教室的讲台,搬走了所有的讲桌,改变了千百年来学生面对先生的课桌摆放形式,实行桌对桌、面对面,让教师融入学生当中,让师生间能够充分地交流、合作。学校还明文规定,如果发现课堂上谁给学生们多讲,就算违规,考核中给予减分处理。
为了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学校甚至采取了“株连制”,发现一名教师违规教学,班主任、年级主任、学科组都要受考核减分的处罚,这样,才慢慢纠正了老师满堂灌而效果甚微的现象。感受到课堂改革阳光雨露的学生,长舒一口气,慨叹说:“我们再不是背书的机器、被填的鸭子了。”
为了让普通教师坚定课堂创新的信心,崔校长要求每位领导班子成员都必须兼任一门课程,并且和老师同样进行业务考核,每周还要上一节示范课、公开课,不要形式主义,要的是课堂效果,要的是把舞台还给学生,把发挥的空间留给教师。他们把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课堂形式是否活泼、师生互动是否强烈作为课堂评价的标准。
随着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杜朗口中学的创新课堂开始渐入佳境……
3.引领点拨,教学正本清源
课堂开放了,学生开放了,教师怎么办?放!这就是杜郎口中学的气魄和做法。
无论教学形式,还是教学方法,全部由教师自己视情况处理,学校只掌握统一的教学进度,负责提供后勤保障。在这里,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提高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教师都可以大胆地尝试。
杜郎口中学的创新课堂可以概括为:动态的课堂、情感的课堂、成果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男女之间、组组之间、优生与差生之间,全方位、立体式互动,让课堂真正成了愉快求知的殿堂。情感的课堂,就是让学生沉浸于教学情境之中,浮想联翩,声情并茂。成果的课堂,就是做到学以致用,要有精品意识,要求每节课后,学生都要做成果记录,在日积月累中提高自己。
开放的课堂放飞着学生的理想,老师们也同样伴随着开放在成长。看看他们“教师业务论坛”所讨论的题目,我们就会感受到老师们的收获:“我的课堂程序与学生活动”“我的工作态度与质量关”“有感于学生评教”“我与榜样的差距与对策”“怎样看待别人提不足”“谈预习”“我对上过的一堂课的回顾与反思”……
4.天高地阔,鸟儿自由飞翔
开放的教学模式,学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崔校长的回答是:挖掘的是孩子的潜力,培养的是他们的勇气,张扬的是他们的个性,奠定的是他们的信心。
在杜郎口中学这样的校园环境中,性格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了;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有小发明了;自卑的学生找到自尊自信了;闷闷不乐的学生终于眉开眼笑了……
课堂上,学生不但正确地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还抢着回答自己为什么错了,提醒同学们今后别再犯类似的错误,走同样的弯路。
从杜郎口中学毕业的学生,很多都升入了茌平一中高中部,有的学生甚至由于不适应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找到校长提意见,要求学校改变教学方法。
这样的教育环境,这样的育人氛围,不正是创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音符吗?
如今,人们都在追求愉快教育、快乐学习。走进杜郎口中学的校园,我们就会有很深的体会,浓浓的校园文化气息渲染出他们的办学宗旨: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在很多学校中,墙上张贴的都是名人名言,在这里,张贴却是配有每个学生自己照片的心里话,每个学生都是校园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是学校的名人。师生相互尊重,同学相互激励,平等友爱。
开放是他们的办学理念,开放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石,开放成为杜郎口中学建设者泼墨未来的大手笔。
杜郎口中学学生的名言是: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命运我掌握。当人们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而慨叹时,当人们为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能
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无奈时,杜郎口中学的创新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发展校园创新文化,构建创新型学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至2020年我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因此,学校以怎样的体制来培养怎样的人才,将直接关系我们创新型国家这个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几年前,海南省琼海市教育主管部门就审时度势,大力倡导学校发展校园创新文化,在培养自主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一定成效。龙江中学就是该市获得省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单位的典型。
自从王世运2002年任龙江中学校长以来,该校就大力发展校园创新文化,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王校长认为:“学校应在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中,熔铸出敢于探索、勤于创造、勇于竞争、不甘失败的校园创新文化,才能使学校逐渐迈向创新型学校,培育出一批全面发展而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创新型人才。
王校长主要是从以下4个方面构建校园创新文化的:
1.理念创新——“创造”是永恒的主题
王校长认为,学校要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创新办学目标,才能让学校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有了这种认识,该校创新了办学理念,那就是: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分数高并不等于创造能力好,培养学生创造力才是学校永恒的主题。
王校长说:“考试分数再高,但不懂创造运用也等于‘零’。”
因此,学校成立了“龙江中学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并由王校长亲自担任组长,下设副组长、总辅导员、辅导员等职,把科技创新辅导活动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并作为一门“课程”安排在课程表里。规定每班每周有一节科技创新辅导课,有一节科技实践活动课;把科技创新的种类,如科幻绘画、发明创造等列表贴在学习园地里;列出科技创新的奖励方法,激 励全体师生平时在课堂及生活实践中注重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还公布科技辅导员的电话,确保师生有创新点子时能及时联系到辅导员。
实践证明,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不但没有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及升学率,反而对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先后有近百位学生的科技论文、发明创造和“智力七巧板”拼图作品等获省市一、二等奖;有五六十位学生获国家级、省市级各类学术、艺术比赛一、二、三等奖。
最令人欣慰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了学校全体教师的共同目标,并转化为教师教育教学的自觉行为。
2.管理创新一一灵活创新协调方法
王校长认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要根据工作的性质和内容灵活、合理地调整“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创造性地结合两者管理的有利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管理效率。
针对学校繁多的事务性管理,王校长采取增加管理层次的方法,充分发撂管理层次因多而管理严密、分工明确的优点。
分工明确后,王校长一般不会过多地干预,坚决遵守“谁负责谁管理,谁管理谁负责到底”的工作原则,给分管领导发挥工作创造性和自由性的空间。在各司其职的同时,王校长并非放任不管,而是在必要时进行灵活的协调指导,增大其“管理幅度”。
有一次,教导处安排课表,一位老教师长期担任初三化学课教学,但化学老师增多后,造成了该老师课时量不足,而同时生物课教师课时量又很多,教导处便安排该老师兼上一个班的生物课。该老师心理极不平衡,认为教导处对他有成见。王校长了解情况后,及时登门与该教师沟通交流,取得了该老师的理解,也使教导处决策的权威性得到了维护,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技术创新——全面创新教学行为
针对教师只注重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的情况,王校长认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创造性,这不仅是当前教育要突出解决的问题,也是龙江中学急需改变的问题。
为此,王校长开辟了一条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技术创新。
学校以“课改”为契机,充分利用校本研训这一平台,加强师资培训。全面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
通过一系列培训,该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教师教学技术的提高,使平时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现在,在龙江中学,教师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他们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学生已不只是死读书本了,他们变得富有创新思维,爱观察生活、留心生活了。
如在上几何课时,学生经常需要画一些虚线,王校长发现普通的直尺画虚线既费时又不美观。于是,他向学生提出“能否制造一种既方便又能整齐地画虚线的直尺”这个需要实践创新才能回答的问题。课后,该问题在学生之间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他们纷纷发表意见,甚至还有一名学生发明出了“可画虚线的直尺”,并获得了省青少年科技创新二等奖。
4.文化创新——营造敢于创新的氛围
“科技创新实际就在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日常学习与生活,总会发现有很多不便之处,从而探究如何去改进或创造使其方便我们的学习与生活,这就是发明创造。”龙江中学教师常如此对学生说。
学校科技辅导员经常利用科技辅导课播放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资料,使学生看到很多获奖者的年龄比自己还小,从而打消对科技创新的恐惧心理,树立起发明创造的信心。
如有一位学生发现用刀刨菠萝果皮,不仅皮的厚度不易控制,还要小心地削果目,既费时费神又浪费果肉。于是他想是否能发明同时刨掉果皮、果目又不浪费果肉的工具。结果他制作出了一个模型,并取名为“快捷节肉菠萝刨皮刀”。意想不到的是,该作品还获得了省青少年科技创新二等奖。
身边同学们发明创造的成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活生生的范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在校园中营造了人人想发明、敢创造的浓厚创新氛围。
用王校长的话说,“学校只有给学生进行发明创造营造一个宽容失败、善待失败的包容氛围,学生创新的智慧火花才能不断涌现。”因此,学校教两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及发明创新中的失败总是给予及时安慰疏导,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学生小吴为了解决煤气泄露使人中毒的难题,想制造一种检测仪器,但他经过多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但他在校长、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发明了“新型快便橡胶割胶刀”,并获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二等奖。
正是很多像小吴那样在不断的失败中获得发明创造成功的事例,在学校中树立起了勇担风险,勇攀高峰的价值观,营造了人人尊重创新、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正逐年发生深刻的变化,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各项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展开。龙江中学只不过是全国中小学校中的其中一所,为什么她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呢?为什么师生的创新精神能得到如此淋漓尽致的发挥呢?
龙江中学的师生如此富有创新精神,就在于他们具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而且这种愿望和动机都很强烈。
王校长的远见卓识,让他看到了学校要创新、要发展,首先要从理念上创新,唯有创新的办学理念才能指引学校管理上的创新,也唯有管理创新才能带来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当“创新”一词已形成一种趋势、一种文化,深入大家心里的时候,.所有师生就会共同配合,全心全力把不断创新作为己任,从而人人树立起创新意识,把创新精神发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把创新能力体现在一项项科研成果和科学小发明中。
(三)构建校园创新文化的方法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需要创新,但教育更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学生。学校应该如何构建校园创新文化?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1.教育者应不断更新自我观念
思想导。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育者自身首先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育者要博览群书、关注时势变化,扩充自.己的知识和见闻;勇于探索、善于思考,不断开拓发展新路子;摒弃传统的、陈腐的观念,打破守旧思想,用新观念看待事物的发展;要敢想敢做、敢为人先,实施自己的创新策略;应放下领导者、管理者的架子,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们的创新观念才能被大家所接受,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才能获得师生的全面认同与积极主动的参与,这样的创新才能继续开展下去。
2.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
要营造这种氛围,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的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让学生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新思维和想象。
(2)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培养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常用想象、联想、求同、发散、逆反、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教学生创新。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课外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如竞赛、兴趣小组、知识宣传、问题研讨、专题讲座、社会问题调查等。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让学生实话实说,谈自己的看法、认识、感受和建议,这样教师不仅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也能及时调整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一些想法。同时,也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创意提供了机会。只有启动了学生的思维,他们才能迸发出
著慧的火花,才能有所创造。
4.改善教学评价标准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要求往往十分细碎,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的教学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造。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学校要长期致力于营造这种校园文化,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我们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