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新闻晨报》文化设计的记者专程来到了校园文化。走进校园,只见操场上十几个“摊位”前人头涌动,一片笑语喧哗。一位同学兴奋地喊着:“快来看,社团招新啦!”晨报记者上前一问,这里的“摊主”都是各社团的“小社长”。校园文化的学生社团可不少,有舞蹈、健身、美工、广播、书法、油画等,一应俱全。眼前的社长们正忙着为前来报名的同学做登记、测试、排课等工作,文化设计看上去是那么认真而专业,俨然是一个个“小老师”。
学生既可以自主开展活动,也可以自由聘请老师指导社团活动。在采访中,赵校长对记者说:“学生在校的每一分钟都是在受教育,每一种教育都是通过课程的形式在体现。校园文化中学在‘大课程’理念支持下的多元学科融合式课程,提升了学生综合学习素养。这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的重要标识。而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所产生的感受、过程体验、取得的成绩,也将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亮点。”
赵校长告诉记者,以学生社团为代表的课程承载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线的校园精神,文化设计提高了学生团结合作、理解尊重、谦虚包容的处事能力,发扬了优良的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的校园文化很多社团已成为活跃度较高,且成果显著的学生活动基地——你看,铜管乐队曾多次在市区级学生艺术节展演和比赛中获得佳绩;
计算机社也崭露头角,社员林靖松同学从来自全市30多万选手中脱颖而出,他的“解决折叠式自行车的车轮折叠问题——车轮的扇形折叠”技术类设计项目,获得大赛“科技创意”板块一等奖的好成绩,文化设计并一举夺得上海科技馆“智慧奖”专项奖。这些年来,校园文化的多元校本课程体系在保障完成国家基础课题的同时,利用特色课程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和拓展教育,全面实施核心素养的培育。
文化设计课程跳出了中考的框架,围绕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政治素养、生态文明、社会实践、心理健康、西方文化、科普知识、艺术审美、体育健身等主题,在课程开发、实施和有效评价制度的管控下,设置了亮点纷呈的拓展类、研究类和实践类课程。一说到校园文化的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赵校长更是如数家珍,向记者娓娓道来。